时间: 2025-05-05 07:28: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7:28:26
城去曾联疏,宣收亦举幡。
向令无太学,安得有何蕃。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才和学术的忧虑。诗中提到,城市之间曾经有过联系,但如今却疏远了;即使是收集和宣扬知识的努力,也只是在空中高举旗帜而已。如果没有高等的学术教育,哪里能培养出像何蕃那样的人才呢?
刘克庄,字梦阮,号文靖,宋代诗人,出身于士族,才华横溢。他在诗词上受李白、杜甫影响,作品多表现民族气节和个人情怀。
该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变革时期,人才的培养与学术的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诗人通过描绘人文学术的衰落,表达了对知识分子地位的忧虑。
刘克庄的《何蕃》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思想。诗的开头通过“城去曾联疏”揭示了城市间的联系减弱,暗示社会上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也变得疏离。接着“宣收亦举幡”,表面上看似强调了知识的传播,实际上却反映了这种传播的无力感,似乎只是形式上的高举旗帜,而没有实际的内容和力量。最后一句“向令无太学,安得有何蕃”更是点明了诗的中心思想:如果没有高等学府的培养,社会又怎能造就出杰出的人才?诗人通过对何蕃的提及,表达了对古代学者的钦佩,同时也对当代的文化教育现状感到失望。
整首诗描绘了一种失落感,突显了教育和知识传播的重要性,也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渴求与现实的落差。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描写过去与现在的对照,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展现出作者对人文学术的深切关注。
全诗主要探讨了教育的重要性与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对未来的忧虑。
诗中提到“何蕃”是谁?
诗的主题主要与什么有关?
“城去曾联疏”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可以将刘克庄的《何蕃》与杜甫的《登高》进行对比。两者都表现了对社会现状的关注与思考,但刘克庄更侧重于教育与人才的问题,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