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12: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12:50
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
作者:苏轼
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
君従何处看,得此无人态。
无乃槁木形,人禽两自在。
北风振枯苇,微雪落璀璀。
惨淡云水昏,晶荧沙砾碎。
弋人怅何慕,一举渺江海。
众禽事纷争,野雁独闲洁。
徐行意自得,俯仰苦有节。
我衰寄江湖,老伴杂鹅鸭。
作书问陈子,晓景画苕霅。
依依聚圆沙,稍稍动斜月。
先鸣独鼓翅,吹乱芦花雪。
当野雁看到人时,心意未动,便已经改变了形态。你从何处观察,才能看见这样的无人态?难道它们就像枯木一样,人与鸟各自自在?北风摇动着枯苇,细雪如星星般落下。惨淡的云水模糊,晶莹的沙砾破碎。猎人为什么怅惘呢?一举之间,渺小如江海。众多鸟类争斗不休,野雁却独自闲适洁净。它悠然自得,俯仰之间有着难得的节操。我老了,寄居在江湖,伴着杂乱的鹅和鸭。写信问陈子,晨光中画着苕溪。依依的小沙滩上,斜月映照着微微的波动。先鸣的野雁独自在空中拍翅,吹乱了芦花上的雪。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广泛流传,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概,也有细腻的情感。
此诗写于苏轼被贬至黄州时期,他在艰难的生活中,常以自然和动物为题材,表达自我情感和对自由的渴望。画雁的题材,可能源于他对野生鸟类的喜爱,以及对自然的观察。
苏轼的《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以野雁为主线,描绘了一个清冷、孤独而又自得其乐的景象。诗中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透过野雁的形态变化,揭示了生命的无常与自在。诗人在寒风与微雪中,感受到自然的惨淡与美丽,表达了自我对自由与宁静的向往。
诗中通过“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让读者思考观察的视角与人与自然的关系。野雁的悠闲与猎人的茫然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赞美。苏轼的语言简单而富有哲理,意象丰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整首诗表现了苏轼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在纷繁的人世间,野雁的独立与闲适成为诗人内心渴望的象征,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槁木”象征什么?
A. 生机勃勃
B. 自由自在
C. 无生气的状态
D. 丰富的生命
填空题:诗中“众禽事纷争,野雁独__”表达了什么?
判断题:苏轼在诗中表现了对猎人的同情。 (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