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44: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44:49
作者: 苏轼 〔宋代〕
冻雨霏霏半成雪,游人屦冻苍苔滑。不辞携被岩底眠,洞口云深夜无月。
冰冷的雨纷纷扬扬,快要变成雪,游人穿着木屐在湿滑的青苔上行走。即使寒冷,我也不怕带着被子在岩石底下睡觉,洞口的云层很深,夜晚没有月光。
此诗中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历史典故,但“云深夜无月”可看作是对环境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孤寂与清幽的氛围。苏轼在诗中通过自然景物来反映内心的感受。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兼具豪放与细腻,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轼在贬谪期间,表现了他在逆境中仍然保持乐观的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
《游三游洞》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及人内心感受的诗作。诗的开头描写了细密的冻雨,仿佛将游人的冷意与自然的凛冽结合在一起。紧接着,苏轼提到游人在湿滑的青苔上行走,生动地表现出天气的寒冷与行走的艰难。诗人即使在严寒中也愿意携被而眠,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深刻体悟和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洒脱态度。
最后一句“洞口云深夜无月”,展现出一种孤寂的氛围,似乎在暗示诗人内心的寂寞与对生活的感慨。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在逆境中表现出的乐观态度。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天气状况是什么?
诗人愿意带着什么东西在岩底睡觉?
诗中描述的洞口是什么状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苏轼的《游三游洞》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描绘了自然景色,其中王维更侧重于静谧的山水意境,而苏轼则结合了自身的心境,表现出在自然中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