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24: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24:27
惠州近城数小山类蜀道春与进士许毅野步会意
——苏轼 〔宋代〕
夕阳飞絮乱平芜,万里春前一酒壶。
铁化双鱼沉远素,剑分二岭隔中区。
花曾识面香仍好,鸟不知名声自呼。
梦想平生消未尽,满林烟月到西湖。
傍晚的阳光洒在飞舞的柳絮上,平坦的草地上变得纷乱不堪。春天的万里风光,只有一壶酒可以寄托。
铁制的双鱼沉入远方的清水中,剑分两山,隔开了中间的区域。
花儿曾经认得我的面容,如今依旧散发芬芳,鸟儿却不知名声,自然地鸣叫。
我一生的梦想未曾消失,烟雾和明月洒满了西湖的林间。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剑分二岭”暗示了人们在追求理想时所面临的阻隔与挑战,而“满林烟月到西湖”则可能引申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以豪放、清新著称,诗风多样,既有豪情壮志也有细腻柔情。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苏轼晚年,正值其在惠州任职期间,因政治原因被贬。惠州的自然景色与苏轼的内心感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本诗通过描绘夕阳映照下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考。开头两句“夕阳飞絮乱平芜,万里春前一酒壶”展现了春日的美好,却又透出一丝萧瑟,诗人用酒壶象征着对生活的寄托与逃避。接下来的描写,尤其是“铁化双鱼沉远素,剑分二岭隔中区”,则表现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隔阂和无奈。诗人以花鸟作为象征,花依旧芬芳,但鸟儿却不知名声,暗示着人们对过往的记忆与无奈的接受。
最后两句“梦想平生消未尽,满林烟月到西湖”则隐含着对理想的坚持与对自然美的向往,尽管人生有诸多遗憾,诗人依然在烟月之中寻找心灵的寄托。这种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反思,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深度与情感的复杂性。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反思,表现了人在生活中的孤独感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本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苏轼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酒壶”象征什么?
A. 友情
B. 生活的寄托
C. 财富
D. 忧愁
“剑分二岭隔中区”所表达的意思是:
A. 自然的美丽
B. 理想与现实的隔阂
C. 友情的断裂
D. 诗人的孤独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苏轼的诗歌多表现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而杜甫则更多关注社会现实与人间苦难。两者在风格上都有各自的独特之处,但都展示了对生活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