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8:42: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8:42:26
德宗皇帝挽歌词四首
执象宗玄祖,贻谋启孝孙。
文高柏梁殿,礼薄霸陵原。
宫仗辞天阙,朝仪出国门。
生成不可报,二十七年恩。
虞帝南巡后,殷宗谅暗中。
初辞铸鼎地,已闭望仙宫。
晓落当陵月,秋生满旆风。
前星承帝座,不使北辰空。
业大承宗祖,功成付子孙。
睿文诗播乐,遗训史标言。
节表中和德,方垂广利恩。
悬知千载后,理代数贞元。
梦减三龄寿,哀延七月期。
寝园愁望远,宫仗哭行迟。
云日添寒惨,笳箫向晚悲。
因山有遗诏,如葬汉文时。
执象宗的高祖,传下谋略给孝顺的后代。
文采高超建立了柏梁殿,礼仪却薄弱如霸陵之原。
宫中的仪仗辞别了天阙,朝仪却走出国门。
这些恩德无法报答,二十七年来的恩情。
虞帝南巡之后,殷宗的忠诚暗中得以体现。
最初告别铸鼎之地,已然闭上了望仙宫的门。
清晨的月光洒在陵墓上,秋风吹拂着满旗。
前星承载着皇帝的座位,不让北辰空虚无物。
伟大的事业承袭于宗祖,功成名就将传给子孙。
明智的文采传颂欢乐,遗训在史册中标明。
节表彰显着中和之德,广泛的恩惠将流传下去。
难以预料千载之后,理应延续贞元的数目。
梦中减少三年的寿命,哀伤延续七个月的期盼。
寝园愁苦遥望远方,宫中的仪仗哭行缓慢。
云和日增添了寒冷,笳箫在傍晚时分悲鸣。
山中遗留的遗诏,如同埋葬汉文时的哀痛。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诗歌的通俗易懂和关注民生著称。他的作品涵盖了丰富的主题,包括政治、社会、爱情等,尤其擅长讽刺诗和叙事诗。
创作背景:
《德宗皇帝挽歌词四首》是白居易为唐德宗所作的挽诗,表达了对皇帝的哀悼与追思。唐德宗在位时,政治上经历了多次变革,白居易作为朝廷中的重要文人,深受其影响,因此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德宗的怀念与对其治国理政的评价。
这首挽歌以沉重的语气和深切的情感,表达了对已故德宗皇帝的悼念与思考。开篇通过对皇帝的称呼和功绩的回顾,展现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诗中提到“文高柏梁殿,礼薄霸陵原”,意在强调德宗的文治武功,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在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表现了历史的延续和人事的变迁。
白居易的用词凝练而富有表现力,如“晓落当陵月,秋生满旆风”,以自然景物的变化映衬人物的去世,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过往岁月的追忆。整首诗的情感层次丰富,从对皇帝功绩的赞美到对个人感情的描摹,展现了诗人对于生与死、权力与责任的深刻思考。
最后,诗歌以“因山有遗诏,如葬汉文时”结束,强调了历史的轮回与对往昔的缅怀,情感上达到高潮。通过对德宗的回忆,白居易不仅表达了对皇帝的惋惜,也映射出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关注与反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德宗皇帝的追忆,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人事的感慨,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后世的期许,是对历史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期盼。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诗歌丰富的情感层次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诗词测试:
白居易的“德宗皇帝挽歌词”主要是为了表达什么情感?
“宫仗辞天阙”中的“宫仗”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晓落当陵月”主要表达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这些作品均有对历史人物的哀悼、对人生的感慨等主题。
诗词对比:
白居易与杜甫的挽歌形式相似,但白居易更注重情感的细腻描摹,而杜甫则常常通过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反思。
这些书籍和文章为深入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和分析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