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6:31: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6:31:05
浅浅清泉自监开,
鳞鳞寒甃未生苔。
山中亭午野禽渴,不畏人惊欲下来。
这首诗描绘了一眼清泉自井中流出,水面波光粼粼,冷冷的石板上尚未生苔。正午时分,山中有野禽因口渴而来,不怕人类的惊扰,想要下来饮水。
此诗中并没有明显的典故引用,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作者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及生灵对自然水源的渴求,反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号白华,宋代著名诗人,生于南宋初期。梅尧臣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山水田园的热爱而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创作于梅尧臣的隐居生活时期,表现出他对自然的观察与对纯净生活的追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诗人对繁华世界的逃避与自然的再发现,反映了士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梅尧臣的《和刁太博新墅十题其十新井》通过简洁而精准的语言,细腻地描绘了一处清泉井的景象。诗的开头“浅浅清泉自监开”通过“浅浅”二字,立刻让人感受到这一清泉的清澈透明,仿佛可以看见水流的轻柔。接着“鳞鳞寒甃未生苔”,不仅描写了清水流经的石板上光滑的质感,也通过“未生苔”表现出自然界的纯净与人迹罕至之美。
而后两句“山中亭午野禽渴,不畏人惊欲下来”则将视角转向了生物的活动,展现了山中生灵的真实情感。正午时分,野禽因渴望水源而飞来,表现出一种自然的野性与自由。这里的“人惊”既可理解为人类的存在对自然的干扰,也可以看作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
整首诗在意象上以清泉和野禽为主线,表现了自然的宁静与生机,反映出梅尧臣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诗的情感基调清新而幽静,给人以心灵的宁静和思考的空间。
整首诗清新自然,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画面,传递出一种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生活哲学。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不畏人惊欲下来”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寒甃”指的是什么?
通过对比,梅尧臣的作品在情感上更趋向于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而王维和孟浩然则更多地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人际情感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