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54: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54:38
谒昭亭庙
作者:梅尧臣
连峰到溪止,澄溜向潭泻。
庙道走山腰,雀雏鸣屋瓦。
古壁画云雷,空庭俨舆马。
眷予来故乡,絜斋陈奠斝。
尚想昔丱童,维愚托民社。
每从诸父赛,朅至此祠下。
今齿踰不惑,双亲世似寡。
过此无所祷,曷慕逢时者。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自然景观与庙宇的场景。连绵的山峰与溪水交汇,清澈的泉水倾泻入潭。庙宇的道路沿着山腰延伸,屋顶上小鸟的叫声清脆悦耳。古老的墙壁上画着云和雷,空旷的庭院里停放着华丽的马车。我来到故乡,恭敬地在简陋的斋堂中奉献酒器。我仍然怀念童年时光,那时我愚昧地寄托于民间社团。每次与长辈们参加节庆,都会来到这个祠堂。如今我已年过四十,双亲似乎已寡言少语。路过这里我不再祈祷,何必向时运亨通的人请教呢?
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天池,宋代著名诗人,生于吴兴(今浙江湖州)。他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作品多涉及自然、人生、乡情等主题。
本诗创作于诗人回到故乡时,表达了对自然和故乡的深情以及对童年往事的怀念。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后,诗人反思自己与时光的关系,流露出一种无奈与感慨。
《谒昭亭庙》是一首典型的抒怀之作,梅尧臣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往昔的追忆。诗的开头,诗人描绘了连绵的山峰和清澈的溪水,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观,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接着,庙道的描述让人感受到一种人文气息,雀雏在屋瓦上的鸣叫更添生机。
随着诗的深入,诗人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强调了曾经的愚笨和对民间社团的依赖。这种回忆不仅是对过去的怀念,更是对自己成长过程的反思。随着年岁的增长,双亲的离世让人感到孤独,诗人经历了世事沧桑,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对未来充满希望与祈愿。他的感慨引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表达了对命运无力感的无奈。
全诗在描写自然与人文场景的同时,融入了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在时光流逝中的情感变化,从欣喜到无奈,展现了一个成熟诗人的内心世界。
本诗主题思想在于对故乡的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诗人通过对自然和人文场景的描绘,表达对童年和故乡的眷恋,同时也反映出对人生的感慨与无奈。诗人从个人经历出发,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展现了深刻的哲理思考。
诗中“雀雏鸣屋瓦”中的“雀雏”指什么?
“今齿踰不惑”中“齿”指的是什么?
全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
《登高》与《谒昭亭庙》都表现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但杜甫的《登高》更多地反映了国事与个人的苦闷,而梅尧臣的《谒昭亭庙》则更侧重于对故乡和个人经历的回忆与反思。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特色,体现了不同的历史背景与个人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