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春日偶题呈上尚书丈丈》

时间: 2025-04-30 08:37:51

诗句

三年京国鬓如丝,又见新花发故枝。

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8:37:51

原文展示

春日偶题呈上尚书丈丈
三年京国鬓如丝,又见新花发故枝。
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

白话文翻译

在京城生活了三年,白发渐生,今天再见到新花在老树上绽放。穿上春装不是为了喝酒,家里贫困,已经很久只能吃粥了。

注释

字词注释:

  • 京国:指京城,即都城,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
  • 鬓如丝:指鬓发如丝,形容头发的苍白,暗示年华已逝。
  • 故枝:旧的树枝,指老树。
  • 日典:今天穿的衣服。
  • 春衣:春天的衣服。
  • 非为酒:不是为了喝酒。
  • 家贫:家庭贫困。
  • 食粥:吃稀饭,形容生活清苦。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春日”象征着新生与希望,但作者却感到生活的艰辛,这种反差反映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号淮海,宋代著名词人、诗人,尤以词作著称。秦观的词风婉约细腻,常表达个人情感与生活体验。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秦观在京城任职期间,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涯中遭遇的挫折与生活的困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日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在京城生活的感受。开篇的“鬓如丝”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流逝,三年的经历使得他的鬓发渐渐变得苍白,似乎在感叹时间的无情。接着,看到“新花发故枝”,既有对大自然生机的赞叹,也暗示着生活中依然存在着希望与美好。作者通过“日典春衣非为酒”,强调虽然春天到来,穿上新衣,但并不是为了庆祝,而是生活的苦涩使他无法享受这一切。

最后一句“家贫食粥已多时”则生动地描绘了他生活的困境,简单的饮食反映了生活的艰辛。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深思与感慨,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年京国鬓如丝:作者在京城生活了三年,白发渐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 又见新花发故枝:看到老树上重新绽放的新花,象征着希望与重生,尽管生活艰辛,但依然可以看到美好。
  • 日典春衣非为酒:穿上春装不是为了庆祝,而是生活的压力让他无法享受到春天的快乐。
  • 家贫食粥已多时:生活困苦,饮食单调,表达了对困境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新花与鬓发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个人的衰老,传达出一种无奈的情感。
  • 象征:春天的衣服象征着新的开始,但因贫困而无法享受,体现了生活的苦涩。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生活的艰辛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了作者在岁月流逝中的无奈与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京国:象征着权力与中心,但对作者而言却是孤独的生活场所。
  • 春花:象征着希望与美好,尽管生活中充满艰难。
  • 鬓发: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衰老,暗含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鬓如丝”指的是: A. 年轻的容貌
    B. 白发苍苍
    C. 面容姣好
    D. 头发乌黑

  2. 诗人穿春衣的原因是: A. 为了庆祝
    B. 为了工作
    C. 生活压力
    D. 参加宴会

  3. 诗中所描绘的主要情感是: A. 快乐
    B. 愤怒
    C. 无奈与感慨
    D. 兴奋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春宵》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1. 苏轼《春宵》:同样描写春天的美好,但苏轼的作品更强调对春夜的享受与快乐,与秦观的无奈形成对比。
  2. 李清照《如梦令》: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虽然同样有生活的无奈,但更倾向于情感的细腻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秦观诗词研究》

相关查询

哭章泉二首 其一 画笥有二粉头各题一绝 竹溪评余近诗发药甚多次韵 西风二首 二叠 次漕庾两使者绝句韵六首 伏日 题竹溪近藁二首 蔡伟叔讲通书 题研六言四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因利制权 悖惘 包含髡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咏的成语 冷若冰霜 虎字头的字 凵字底的字 远见明察 评产 夸言 示字旁的字 沈疑 风字旁的字 犬牙鹰爪 千金一诺 包含乌的成语 首字旁的字 秦树楚天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