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43: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43:55
偶赋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身已深藏畏俗知,
客来邻曲善为辞。
偶弹冠起成何事,
径拂衣归自一奇。
村饮妇常留烛待,
山行童亦挟书随。
明时性学尤通显,
却悔从初业小诗。
我已深藏在世俗的目光中,
客人来访时邻居总是善于言辞。
偶尔我弹起冠帽,起身又成什么事,
径自拂衣归家,这本身就是一种奇特。
村里喝酒的妇人常常留灯等候,
山中行走的孩子也总是带着书随行。
在明亮的时代里,性理之学尤其通达显著,
我却后悔当初只做小诗之事。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季华,号少山,宋代诗人,曾任职于地方,热衷于诗词创作,尤其以豪放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常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结合。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刘克庄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思考与反省中,尤其是在面对世俗的压力与个人理想的冲突时,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这首《偶赋》以一种淡淡的忧伤与自省,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诗人自述身处世俗却又心生畏惧,展现了他对社会的敏感与不安。诗中提到的“邻曲善为辞”,似乎在隐喻社会的浮华与虚假。
接下来的句子,诗人用“偶弹冠起”来表现偶然与轻松的生活态度,似乎在暗示他对世俗的超脱与不屑。而“径拂衣归自一奇”则表现了诗人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与独特理解,回归自然与自我是一种内心的解脱。
后四句中,诗人描绘了乡村的温馨景象,村妇留烛、山童挟书,展现了一种质朴而真实的生活。这种对比使得最后两句更显沉重,诗人对性理之学的渴望与当初只写小诗的后悔,反映了他对知识与理性的追求。
整首诗在轻松与沉重之间游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通过日常生活的细微观察,刘克庄在诗中传达了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和对自我的真实认知。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突显了个人价值与社会规范之间的矛盾。
意象词汇: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世俗的盲目追求
B. 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反思
C. 对自然的描写
“村饮妇常留烛待”中,烛光象征什么?
A. 寂寞
B. 温暖与等待
C. 黑暗
诗人对性理之学的态度是?
A. 渴望与追求
B. 不屑一顾
C. 无所谓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比较刘克庄的《偶赋》与李白的《月夜思》,两者都展现了对生活的思考,但刘克庄更侧重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李白则更为抒情,表达个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推荐书目:
通过上述内容的解析与学习,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刘克庄的《偶赋》,并在诗词的世界中探索更多的情感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