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46: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46:07
《悯狱谣》 作者:司马光 〔宋代〕
五刑象天有震耀,上圣本以防奸邪。
法官由来少和泰,皋陶之面如削瓜。
况於秦汉任酪吏,死人籍籍如乱麻。
棰楚这求靡不得,小者鲸刖大灭家。
君不见古时牢狱地,几多冤骨埋黄沙。
这首诗表达了对古代监狱制度和司法不公的愤慨。作者提到五刑之法如天震般可怕,圣明的统治者本应防止奸邪之事,但法官们却少有和谐与公正。皋陶作为古代著名的法官,其面容如削瓜般光滑,象征着公正与清明。然而在秦汉时期,任用的官吏却如同酪农一般,致使死人的冤屈如同乱麻般难以理清。即便在遭受严刑拷打时,求情的声音也难以得到回应,小罪者被割指,大罪者则满门抄斩。难道你没有看到,古代的监狱中埋藏了多少冤屈的骨骼吗?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闻名,主张以史为鉴,倡导治国理政。
《悯狱谣》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司马光对当时的法律和司法制度深感痛心,故而写下此诗,以表明对冤屈者的同情和对不公正法律的控诉。
《悯狱谣》是一首充满愤慨与同情的作品,诗人通过对古代法制的反思,揭示了司法的不公与残酷。开头以“五刑象天”描绘了法律的威严与压迫,接着转向对法官的不满,指出他们缺乏和谐与公正,暗示法律的执行者与普通百姓的关系疏离。诗中提到的“皋陶”象征着理想中的公正,而现实的法律官吏却如同“酪吏”般无能与贪婪,形成鲜明对比。
诗人对历史的回顾,使人感受到古代监狱的悲惨与冤屈,最终质问读者:“君不见古时牢狱地,几多冤骨埋黄沙”,强烈的呼唤着对不公正法律制度的反思。整首诗情感真挚,反映出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深切关怀,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意义。
整首诗集中表达了对古代司法不公的深切关怀,呼吁社会关注冤屈者的命运,反映了作者对法律与人权的思考,是对历史与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
《悯狱谣》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司马光
c) 杜甫
诗中提到的“皋陶”象征什么?
a) 贪官
b) 公正的法官
c) 战争
“小者鲸刖大灭家”这句的意思是?
a) 小罪犯受到轻罚,大罪犯则重罚
b) 小罪犯受到重罚,大罪犯则轻罚
c) 所有人都受到轻罚
《悯狱谣》与《春江花月夜》在意境上形成对比,《悯狱谣》关注社会不公,而《春江花月夜》则描绘自然与情感的和谐。两者在风格与主题上体现出不同的社会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