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渡沙河》

时间: 2025-04-27 16:50:36

诗句

溶漾澄明彻底清,鸬鹚惯客不相惊。

却疑洛水新霜后,八节滩津石柱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6:50:36

原文展示: 渡沙河 溶漾澄明彻底清,鸬鹚惯客不相惊。 却疑洛水新霜后,八节滩津石柱声。

白话文翻译: 水面波光粼粼,清澈见底,鸬鹚见惯了客人,不再感到惊讶。 我怀疑这是洛水在新霜之后,八节滩的渡口传来石柱的声音。

注释:

  • 溶漾:水波荡漾的样子。
  • 澄明:清澈透明。
  • 鸬鹚:一种水鸟,常用于捕鱼。
  • 惯客:习惯于见到人。
  • 洛水:指洛河,流经洛阳,是古代重要的河流。
  • 八节滩: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指河滩的八个阶段或特征。
  • 津:渡口。
  • 石柱声:可能是指渡口石柱被水流冲击发出的声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此诗可能是在他游历或任职期间,经过沙河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对周围环境的细腻感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渡过沙河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水波、鸬鹚和洛水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和深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河景图。首句“溶漾澄明彻底清”直接描绘了水面的清澈和波光的美丽,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次句“鸬鹚惯客不相惊”则通过鸬鹚的行为,暗示了此地的宁静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后两句“却疑洛水新霜后,八节滩津石柱声”则引入了对洛水的联想,以及对渡口石柱声的描写,增加了诗的层次感和深度,使读者仿佛能听到那遥远的水声,感受到作者的思绪和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溶漾澄明”描绘了水面的美丽和清澈,使用了形容词来增强视觉效果。
  • 次句通过“鸬鹚惯客”表达了此地的宁静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 后两句通过“却疑”引入了对洛水的联想,以及对渡口石柱声的描写,增加了诗的层次感和深度。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形容词“溶漾澄明”来增强视觉效果。
  • 通过“鸬鹚惯客”使用了拟人手法,使鸬鹚的行为更加生动。
  • “却疑”使用了转折手法,增加了诗的层次感和深度。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自然与和谐,通过对水波、鸬鹚和洛水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和深思。

意象分析:

  • “溶漾澄明”描绘了水面的美丽和清澈。
  • “鸬鹚惯客”表达了此地的宁静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 “洛水新霜后”和“八节滩津石柱声”增加了诗的层次感和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鸬鹚”是什么? A. 一种水鸟 B. 一种鱼 C. 一种植物 D. 一种石头 答案:A

  2. 诗中的“洛水”是指什么? A. 一条河 B. 一座山 C. 一片森林 D. 一个城市 答案:A

  3. 诗中的“八节滩津石柱声”是什么意思? A. 渡口石柱被水流冲击发出的声音 B. 石柱上的雕刻 C. 石柱上的文字 D. 石柱上的图案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通过对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

诗词对比:

  • 张耒的《渡沙河》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前者更注重细节和感受,后者则更注重宏观和气势。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和创作特点。
  •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王之涣和杜甫的多首诗作,可以进行对比阅读。

相关查询

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 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 又和刘景文韵 次韵参寥咏雪 代书答梁先 残句冉冉绿雾生人衣 送张嘉州 灯花一首赠王十六 秋日寄友人 王晋卿示诗欲夺海石钱穆父王仲至蒋颖叔皆次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屏摄 馬字旁的字 三足鼎立 神牵鬼制 疋字旁的字 文昭武穆 山字旁的字 自成一家 剗恶锄奸 鼻字旁的字 荣赐 包含壤的成语 萍踪靡定 寝瘵 情有独钟 户字头的字 麋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