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8:11: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8:11:25
扪萝不足惮,策杖独言从。
数里闻流水,双林过午钟。
天花点石静,海树入窗重。
梵理吾将达,因兹问法宗。
我在山间采摘藤萝,并不觉得害怕,手持拐杖独自漫游。
数里之外听到流水的声音,双林间传来午钟的敲响。
天上的花朵点缀着安静的石头,窗外的海树显得格外沉重。
我将要领悟佛理,因此在此询问法宗。
“法宗”可以理解为佛教的教义传承,涉及对佛理的探讨和理解。诗中提到的“梵理”与佛教的经典思想相关,反映了诗人对佛教哲学的深入思考。
这首诗描绘了自然景观与内心世界的和谐交融,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生命哲理的探寻。开头部分“扪萝不足惮,策杖独言从”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的从容和自信,手中的拐杖象征着他在这条独自的探索之路上的坚定。接着,诗人通过“数里闻流水,双林过午钟”描绘了自然的声音与时间的流逝,增强了诗的静谧感。
“天花点石静,海树入窗重”两句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与宁静。“天花”与“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了自然界的和谐美。最后两句“梵理吾将达,因兹问法宗”则引入了哲学思考,表现了诗人渴望领悟更深层次的道理,向佛教的教义求索。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不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对生命、哲理的思索与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出一种对自由与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中“策杖”象征什么?
“数里闻流水”中流水的声音代表什么?
诗中提到的“法宗”主要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