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11: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11:50
塞外三首
作者:郑愔 〔唐代〕
塞外萧条望,征人此路赊。
边声乱朔马,秋色引胡笳。
遥嶂侵归日,长城带晚霞。
断蓬飞古戍,连雁聚寒沙。
海暗云无叶,山春雪作花。
丈夫期报主,万里独辞家。
荒垒三秋夕,穷郊万里平。
海阴凝独树,日气下连营。
戎旆霜旋重,边裘夜更轻。
将军犹转战,都尉不成名。
折柳悲春曲,吹笳断夜声。
明年汉使返,须筑受降城。
阳鸟南飞夜,阴山北地寒。
汉家征戍客,年岁在楼兰。
玉塞朔风起,金河秋月团。
边声入鼓吹,霜气下旌竿。
海外归书断,天涯旅鬓残。
子卿犹奉使,常向节旄看。
第一首: 望着塞外的荒凉,征人行走在这条遥远的路上。边地的马蹄声混乱,秋色引来胡笳的悲鸣。远处的山峦侵袭着归家的日头,长城映照着晚霞。断蓬飞舞在古戍之上,成群的大雁聚集在寒沙上。
第二首: 海面阴暗,云层无叶,山间的春雪如花般开放。壮士发誓要报答主君,千里之外独自告别故乡。荒凉的垒土在三秋的傍晚,广袤的乡野一片静谧。海边凝聚着孤独的树木,阳光洒落在连营之上。
第三首: 戎旗在霜寒中摇曳,边裘在夜里愈加轻薄。将军仍在战斗,而都尉却未能成名。折柳曲调悲伤,笳声在夜里断续。明年汉使归来,必须重筑受降城。阳鸟在夜里南飞,阴山北地寒冷。汉家的征戍之客,年岁在遥远的楼兰。玉塞之上北风起,金河的秋月如团。边地的声音进入鼓乐,霜气笼罩着旗帜。海外的书信断绝,天涯的游子鬓角斑白。子卿仍然奉命出使,常常向节旄凝望。
作者介绍:郑愔,唐代诗人,生活在安史之乱时期。他的诗歌多描绘边塞的壮丽风光和士人的豪情壮志,语言简练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郑愔的《塞外三首》创作于动荡的时代,反映了战争对边塞士兵及其家乡的影响。诗中描绘的景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也流露出士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塞外三首》是一组描绘边塞生活和战士情感的诗作,郑愔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人物情感,展现了唐代士人对家国的热爱与思念。诗中多次提到的“征人”、“边声”、“孤独”等意象,深刻反映了士人在边疆的艰辛与孤独。
第一首通过描绘塞外的萧条和秋色的凄凉,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气氛。边声与胡笳的交织,象征着战争的呼唤与士兵内心的挣扎。第二首则更强调士人的忠诚与责任,表明他们在艰苦环境中依然心系国家,渴望报效主君。诗中的“万里独辞家”,生动展现了征人的孤独与无奈。
在第三首中,郑愔通过对将军和都尉的描写,表现出士人对战功与荣誉的渴望,以及在战斗中生死未卜的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极具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感动。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边塞生活与士人情感展开,展现了对家国的责任感与思乡之情,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艰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塞外的景象用哪个词来形容?
诗中提到的“征人”指的是?
诗中的“边声”主要指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郑愔与王之涣的诗歌都描绘了边塞生活,但郑愔的作品更为悲壮,表现出士人的忧愁与责任感,而王之涣则侧重于壮丽的自然景观与豪情。两者在意象和情感表达上各有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边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