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晓行梧桐岭》

时间: 2025-05-04 10:33:27

诗句

担簦畏炎暑,肃肃问宵征。

马首已十里,鸡声才五更。

云迷青障小,月挂玉钩横。

农舍欲安挽,戒奴毋大惊。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33:27

原文展示:

担簦畏炎暑,肃肃问宵征。
马首已十里,鸡声才五更。
云迷青障小,月挂玉钩横。
农舍欲安挽,戒奴毋大惊。

白话文翻译:

在炎热的夏天,我撑着伞,惧怕着高温,静静地询问夜行的情况。马已经走了十里,天边传来的鸡鸣声才刚刚响起。云雾遮住了小青山,月亮像横钩一样挂在空中。想要在农舍里安顿下来,提醒仆人们不要大惊小怪。

注释:

  • 担簦:撑伞,指的是遮阳伞。
  • 炎暑:炎热的夏天。
  • 肃肃:形容安静或者轻声细语的样子。
  • 问宵征:询问夜间的征途,指的是夜行的情况。
  • 马首:指马的头,诗中用来表示距离。
  • 鸡声:指早晨鸡鸣。
  • 云迷青障小:云雾迷蒙了小青山。
  • 月挂玉钩横:月亮像钩子一样悬挂在空中。
  • 农舍欲安挽:想要在农舍里安顿下来。
  • 戒奴毋大惊:告诫仆人们不要惊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约1050年—1126年),字德明,号云峰,宋代诗人,山水诗派的重要代表。李曾伯的诗风清新自然,讲究意境,常以田园山水为题材,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晓行梧桐岭》创作于李曾伯在旅途中的一个清晨,诗描绘了他在晨光初现时的旅途情景,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感受。此时的社会环境正是宋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诗人们常通过山水诗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晓行梧桐岭》是一首描绘晨行景色的诗,诗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感性描写,展现出一种宁静、和谐的自然氛围。开篇的“担簦畏炎暑”便让人感受到夏日的炎热,然而诗人却选择了在此时出行,表现出一种勇敢与坚持。接下来的“肃肃问宵征”则体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思考与沉静,仿佛在与夜的沉默对话。

“马首已十里,鸡声才五更”一句,时间的推移与距离的变化在此刻交织,鸡鸣声的响起象征着新一天的开始,也暗示着诗人此行的目的与期待。接下来“云迷青障小,月挂玉钩横”的描写,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心境结合,营造出一种朦胧的诗意,月亮与云彩交相辉映,令人感受到一种神秘而美好的氛围。

最后两句“农舍欲安挽,戒奴毋大惊”则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关注与温暖,虽在旅途中但仍心系农舍,表现出一种对家园的眷恋。整首诗情景交融,抒情与写景相得益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生活的细腻体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担簦畏炎暑:诗人撑伞,避开夏日的高温,营造出一种避暑的情景。
  2. 肃肃问宵征:轻声询问夜间的行程,体现了诗人对旅途的思考。
  3. 马首已十里:马已经走了十里,表明了行程的进展。
  4. 鸡声才五更:鸡鸣声响起,时间刚刚是五更,暗示着黎明的来临。
  5. 云迷青障小:云雾笼罩着小青山,描绘出一幅朦胧的自然景象。
  6. 月挂玉钩横:月亮像钩子一样横挂在空中,生动地描绘了夜空的美丽。
  7. 农舍欲安挽:诗人想要在农舍中安顿下来,表现出对家园的向往。
  8. 戒奴毋大惊:告诫仆人们不要惊慌,体现出一种平和的心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月挂玉钩横”,将月亮比作玉钩,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马首已十里,鸡声才五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通过“云”、“月”、“鸡声”等意象,构建出自然与生活的和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晨行的自然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体现出一种宁静的美感与对家园的眷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担簦:象征着避暑与旅途的开始。
  • 鸡声:象征着新一天的开始,代表生活的节奏。
  • 云迷:象征着自然的神秘与变幻。
  • 月挂:象征着宁静与美好,体现出夜晚的诗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担簦畏炎暑”中的“担簦”指的是什么?

    • A. 扶手
    • B. 撑伞
    • C. 背包
  2. 诗中“鸡声才五更”中的“五更”指的是?

    • A. 早晨
    • B. 下午
    • C. 晚上
  3. 诗人在旅途中对仆人说“戒奴毋大惊”,他想表达什么?

    • A. 让仆人们放松
    • B. 告诫仆人们不要惊慌
    • C. 让仆人们快点走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泊船瓜洲》:王安石的作品,描绘了早晨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静夜思》:李白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情感深邃。

诗词对比:

  • 《晓行梧桐岭》与《静夜思》: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对自然的感悟,但前者通过旅途的描绘,表现出一种宁静与和谐的氛围;而后者则通过夜景,传达出深沉的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李曾伯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建溪十咏 其五 梨山 咏醉 洞户 送章頔寺丞之巴陵 次韵和表弟张湜秋霁之什 姚起居赴两浙转运 陈小著從易知邵武军 景德朝日三首 偶怀 次韵和李舍人立秋祠太一宫宿斋书事之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胶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臣字旁的字 执政官 实繁有徒 探讯 不小可 廻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稀里糊涂 香字旁的字 磴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诗选 赏罚分审 穴宝盖的字 洒扫应对 班荆道旧 铁棒磨成针 髟字旁的字 爪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