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1:03: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1:03:01
题金山僧云峰卓锡图 ——陈伯铭
手不持瓶头不笠,行李一肩松下息。
既非竺道生,亦非鸠摩什。
细摹面目揣精神,十年以前旧相识。
忆我与君初见时,地棘天荆无所之。
万里乡园那得返,一家生死不可知。
君于此中悟真谛,人世须臾皆梦寐。
果然打破利名关,一出危城便披剃。
野鹤孤云自往来,到处名蓝商位置。
金山殿宇纵成空,至竟江南名胜地。
打包行脚尚嫌劳,欲结茅庵谋小憩。
绘成一幅卓锡图,洒脱悠然见真意。
愧我从军屡及瓜,江尘碌碌走天涯。
会当料理芒鞋兼竹杖,从君妙高塔顶看烟霞。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士的生活。诗人描述自己不携带酒瓶,不戴斗笠,独自一人肩背行李在松树下小憩。诗中表明自己既不是印度僧人竺道,也不是鸠摩罗什,而是与云峰有着十年交情的老友。回忆起初见时,四周满是荆棘,没有归路。乡土远在天边,生死未卜。朋友在此领悟了人生的真谛,认为人世如梦。诗人赞叹朋友打破了名利的束缚,离开了尘世的喧嚣,像野鹤孤云般自由自在。金山的殿宇虽已荒废,但仍是江南的美景。诗人想要轻松行走,计划在山中结庵小憩。通过这幅“卓锡图”,他感受到了一种洒脱的真谛。最后,诗人自愧从军多年,浮沉于尘世,渴望能够与朋友一起在高处观赏烟霞。
陈伯铭(1640-1712),清代诗人,字逢原,号寄庐,山西人。其诗风清新自然,推崇隐逸,常以山水寄情。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金山僧人的生活,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名利的反思。
《题金山僧云峰卓锡图》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人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开头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不依赖世俗物质,而是追求内心的安宁。接着,诗人回忆与云峰的相识,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匆忙生活的思索。诗中提到的“万里乡园”和“一家生死不可知”,在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云峰的超脱与自由,展现了他在名利之外的洒脱。诗人在金山的殿宇中感受到的空灵与自在,与自己“从军屡及瓜”的经历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自责。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既有对友谊的珍视,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执着。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以及对友谊的珍视。诗人通过对云峰的描写,反映了对名利生活的反感,追求自由与真理的精神。
诗中提到的“竺道”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诗人对云峰的生活态度是什么?
“万里乡园”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念?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相比较,陈伯铭的诗更强调人与自然的深度连接与内心的追求,而陶渊明则更多描绘田园的宁静与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