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33: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33:42
作者:释敬安 〔清代〕
久慕江天寺,今朝锡此临。
山常浮镜面,翠欲滴波心。
龙窟依禅窟,潮音杂梵音。
高僧行道处,不受一尘侵。
我早已向往江天寺,今天终于得以亲临。
山水如同镜面般清澈,绿意仿佛要滴落在水面。
龙窟与禅窟相依相伴,潮水声和梵音交杂在一起。
高僧修行的地方,丝毫不受世俗尘埃的侵扰。
作者介绍:释敬安是清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以诗歌创作而知名。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佛教哲理的思考,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作者游览金山江天寺时,表达了他对这处寺庙的向往与赞美,同时寄托了他对清净生活的追求与对佛教文化的崇敬。
这首《游金山江天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自然景观与宗教氛围融合在一起。诗人以“久慕江天寺”开篇,表达了对寺庙的向往与期待,同时也营造了一种亲近自然与心灵净化的氛围。接下来的“山常浮镜面,翠欲滴波心”,生动描绘了金山江天寺周边的自然风光,水面如镜,山色如翠,仿佛一幅生动的山水画,令人心旷神怡。
“龙窟依禅窟,潮音杂梵音”则将自然的潮水声与寺庙的梵音结合,形成一种和谐的共鸣,暗示着道与佛的交织,说明这一地点不仅是自然的美景,也是心灵的归宿。最后一句“高僧行道处,不受一尘侵”,则强调了修行的清净与高尚,表明修行者在世俗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纯净。
整首诗在描绘景色的同时,融入了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宗教的深刻理解与体验,表现出一种超然脱俗的生活态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佛教修行的向往,体现了作者内心的追求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人对江天寺的感情是:
A. 恨意
B. 向往
C. 无所谓
D. 失望
“潮音杂梵音”中的“杂”字意为:
A. 分开
B. 交融
C. 清晰
D. 吵闹
诗中提到的高僧主要是指:
A. 普通人
B. 修行人
C. 学者
D. 商人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维在《鹿柴》中同样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宁静的追求,但其诗风更偏向于细腻的情感描写,而释敬安的这首诗则更强调宗教与自然的结合,展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