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时间: 2025-05-02 01:44:35

诗句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44:35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作者: 谢朓 〔南北朝〕

原文展示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白话文翻译

在灞水之畔远望长安,河阳之地俯瞰京县。
白天的阳光照耀着高楼,层层叠叠皆可见。
余晖散落如绮丽的丝绸,清澈的江水静如绢练。
喧闹的鸟儿掩映着春洲,百花齐放满是芳甸。
我已离去却仍留恋,欢宴已罢心中怀念。
美好的时光无从追忆,泪水如霰雪般滑落。
有情人知我思乡,谁能始终不变情怀?

注释

  • 灞涘:指灞河岸边。
  • 长安:古都名,今西安。
  • 河阳:指河阳地区,今河南境内。
  • 飞甍:高楼的意思。
  • 余霞:傍晚的余晖。
  • 澄江:清澈的江水。
  • :丝绢,形容江水平静如绢。
  • 春洲:春天的洲滩。
  • 杂英:指各种花卉。
  • :此处指欢宴、聚会。
  • 佳期:美好的时光或约会。
  • 鬒不变:鬒(zǎn)指纠结、变化,意为情感不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谢朓,字希仁,南北朝时期的诗人,擅长五言诗,作品多描写自然与人生,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谢朓游览三山时,感受到远方长安的思念与乡愁,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士人的漂泊与忧思,社会动荡导致他们对故乡的眷恋愈发浓烈。

诗歌鉴赏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山顶俯瞰京邑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开篇以“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引入,展示了诗人所处的地理位置,远眺故乡的情景,紧接着用“白日丽飞甍”描绘了阳光下的城市轮廓,给人一种生动的视觉感受。

余下的诗句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传递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余晖、静江、喧鸟、繁花,构成了一幅春日美景,然而在这美景之下,诗人却感受到离别的孤寂和对过去欢乐时光的怀念。最后一句“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更是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整首诗在意象上交织了美丽的自然景观与深刻的情感体验,显示出谢朓作为一位诗人的敏感与细腻,这种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乡愁的深切表达,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传世佳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诗人站在灞河边,远远望向长安,心中充满故乡的情感。
    •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阳光照耀下的高楼大厦层次分明,生动地描绘出城市的轮廓。
    •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余辉如绮丽的丝绸,江水宁静如绢,展现出宁静的自然之美。
    •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鸟儿在春洲上鸣叫,百花盛开,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
    •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离去后仍留恋欢聚的时光,表现出诗人对过去欢乐的怀念。
    •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美好的时光无从追忆,泪水如霰雪般流下,感受到失去的惆怅。
    •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有情之人知道我思乡,谁能一直保持不变的情感呢?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如“余霞散成绮”)、拟人(如“喧鸟覆春洲”)、对仗(如“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展现出诗人的艺术才华和情感的细腻。

  • 主题思想: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展现了南北朝时期士人的孤独与感伤。

意象分析

  • 灞河:象征着离别与思乡。
  • 长安:故乡的象征,代表着诗人心中的牵挂。
  • 白日、余霞: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江水、春洲:代表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反衬出诗人的内心孤独。
  • 泪水:象征着思乡的情感,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灞涘”的意思是? A) 河边
    B) 山顶
    C) 湖面

  2.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是? A) 喜悦
    B) 思念
    C) 忘却

  3. “余霞散成绮”中“绮”的意思是? A) 颜色
    B) 丝绸
    C) 光辉

答案

  1. A) 河边
  2. B) 思念
  3. B) 丝绸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思乡之情,但更侧重于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遭遇。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也有对故乡的思念,情感更为细腻,与谢朓的诗在意象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 《谢朓诗集》
  • 《南北朝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赏析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句“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吟哦的是南齐诗人谢朓的名句。金陵城(今南京)西楼前的美景使李白深深领悟了“澄江静如练”的意境,追忆前贤,这位大诗人不禁发出了古来知音难遇的长叹。然而李白应未想到,由于他的叹赏,谢朓这句诗却在后世得到了无数的知音。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一首五言古诗,抒写诗人登上三山时遥望京城和大江美景引起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应作于公元495年(齐明帝建武二年),谢朓出为宣城太守时。在这次出守途中,他还做了一首题为《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的古诗,据《水经注》记载,江水经三山,从板桥浦流出,可见三山当是谢朓从京城建康到宣城的必经之地。三山因上有三峰、南北相接而得名,位于建康西南长江南岸,附近有渡口,离建康不远,相当于从灞桥到长安的距离。此诗开头借用王粲《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的意思,形容他沿江而上,傍晚时登上江岸的三山回望建康的情景,十分贴切。“河阳视京县”一句从字面上看似乎与上句语意重复,其实不然。这儿借用潘岳《河阳诗》“引领望京室”句暗示自己此去宣城为郡守,遥望京邑建康,正如西晋的潘岳在河阳为县令,遥望京城洛阳一样。王粲的《七哀诗》作于汉末董卓被杀,李傕、郭汜大乱长安之时,他在灞涘回望长安,所抒发的不仅是眷恋长安的乡情,更有向往明王贤伯、重建清平之治的愿望。谢朓这次出守之前,建康一年之内换了三个皇帝,也正处在政治动荡不安的局面之中。因此首二句既交代出离京的原因和路程,又借典故含蓄地抒写了诗人对京邑眷恋不舍的心情,以及对时势的隐忧。   首二句领起望乡之意,以下六句写景,六句写情。诗人扣住题意,选取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将登临所见层次清楚地概括在六句诗里。远远望去,皇宫和贵族第宅飞耸的屋檐高低不齐,在日光照射下清晰可见。只“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两句,便写尽满城的繁华景象和京都的壮丽气派。此处“白日”指傍晚的日光。“丽”字本有“附著”、“明丽”两个意思,这里兼取二义,描绘出飞甍在落日中愈加显得明丽辉煌的情景,可以见出谢朓炼字的功夫。“参差”二字既写京城宫殿楼阙的密集,又使整个画面显得错落有致。“皆可见”三字则暗中传达出诗人神情的专注:既然全城飞甍都历历可见,那么从中辨认自己的旧居当也是一般登高望乡之人的常情。所以这两句虽是写景,却隐含着一个凝目远眺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人没有点明在山上流连凝望的时间有多久,但从“白日”变为“余霞”的景色转换中自然就显示出时辰的推移过程。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二句,描写白日西沉,灿烂的余霞铺满天空,犹如一匹散开的锦缎,清澄的大江伸向远方,仿佛一条明净的白绸。这一对比喻不仅色彩对比绚丽悦目,而且“绮”、“练”这两个喻象给人以静止柔软的直觉感受,也与黄昏时平静柔和的情调十分和谐。“静”字一作“净”,亦佳。明人谢榛曾批评“澄”、“净”二字意思重复,想改成“秋江净如练”。另一位诗论家王世贞不以为然,认为江澄之后才谈得上净。清代诗人王士祯也讥讽谢榛说:“何因点窜‘澄江练’?笑杀谈诗谢茂秦!”(《论诗绝句》)其实,如果没有谢榛窜改,这“澄”字的好处还真容易被人忽视。唯其江水澄清,“净”(或“静”)字才有着落,才能与白练的比喻相得益彰。同时,“澄”净的江水还能唤起天上云霞与水中倒影相互辉映的联想。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引用“澄江静如练”以形容大江沉浸在月光之中的清空透明之感,“澄”字就更有点晴意义。可见“静如练”这一比喻是因为有了“澄”字的衬托,才成功地表现出大江宁静澄澈的境界。“静”与“净”相比,“静”字写境更为传神。唐代徐凝曾用白练来比喻瀑布:“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被王世贞讥为“恶境界”,原因就在用静态的白练来形容飞泻的水瀑,反将活景写呆了。这个例子可以帮助读者从反面体味“静如练”的好处。如果将谢朓这两句诗与谢灵运的“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相比较,可以看出谢朓在景物描写上的飞跃。谢灵运以直叙的手法来说明水天辉映、空明澄澈的景象,意思较实。而谢朓则能够利用恰当的比喻进行形容,使水天相映的景象不但有鲜明悦目的色彩,并能融进主人公对景物情调的感受,表达更为空灵。   如果说“余霞”两句是用大笔晕染江天的景色,那么“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两句则是以细笔点染江洲的佳趣。喧闹的归鸟盖满了江中的小岛,各色野花开遍了芬芳的郊野。群鸟的喧嚷越发衬出傍晚江面的宁静,遍地繁花恰似与满天落霞争美斗艳。鸟儿尚知归来,而人却离乡远去,何况故乡正满目春色如画,直教人流连难舍。   无怪诗人叹息:“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这两句巧用此处字义可作两解的特点,既抒发了将要久客在外的离愁和对旧日欢宴生活的怀念,又写出了诗人已去而复又半途迟留、因怀乡而罢却欢宴的情态。“去矣”、“怀哉”用虚词对仗,造成散文式的感叹语气,增强了声情摇曳的节奏感。   至此登临之意已经写尽,往下似乎无可再写。但诗人却巧妙地跳过一步,由眼前对京城的依恋之情,想到此去之后还乡遥遥无期,泪珠像雪糁般散落在胸前,感情便再起一层波澜。“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则又由自己的离乡之苦,推及一般人的思乡之情:人生有情,终知望乡。长此以往,谁也不能担保黑发不会变白。结尾虽写远忧,而实与开头呼应,仍然归到还望的本意,而诗人的情绪也在抒发人生感慨之时跌落到最低点。   这首诗写景色调绚烂纷繁、满目彩绘,写情单纯柔和,轻清温婉。诗人将京邑的黄昏写得如此明丽美好,毫无苍凉暗淡之感,固然是为了渲染他对故乡的热爱,但也与诗中所表现的游宦怀乡之情并无深永的感伤意味有关。全诗结构完整对称,而给人印象最深的则是“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两句。这种情景分咏、名句往往突出于一篇之中的现象是宋齐山水诗还处于早期阶段的共同特点,也与谢朓诗存在着钟嵘所说“篇末多踬”的毛病有关。谢朓山水诗仍然沿袭谢灵运前半篇写景、后半篇抒情的程式。由于思想感情贫乏,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志趣,后半篇的抒情大多缺乏健举的风力,加之又“专用赋体”,直陈其意,不像写景那样凝炼形象,更觉意弱而文散。此篇结尾情绪柔弱消沉,便与前面所写的壮丽开阔的景色稍觉不称。但尽管如此,他在景物剪裁方面的功力,以及诗风的清丽和情韵的自然,却标志着山水诗在艺术上的成熟,对唐人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李白每逢胜景,常“恨不能携谢朓惊人诗句来”(《云仙杂记》),“解道澄江静如练”只是这类佳话中的一例而已。

相关查询

紫骝马歌 其三 紫骝马歌 其二 紫骝马歌 其一 紫骝马 紫骝马 紫骝马 紫骝马二首 其二 紫骝马二首 其一 紫骝马 紫骝马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戈字旁的字 格开头的成语 包含阃的词语有哪些 心雄万夫 故山 干霄凌云 背日性 吃大锅饭 麻字旁的字 羊字旁的字 宗籍 豪气未除 弋字旁的字 二次污染物 鸟惊兽骇 米字旁的字 澄思寂虑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