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7:28: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7:28:18
南乡子 其二
作者:陈维崧 〔清代〕
夔魍喧豗。枫根渍酒纸成灰。
泽国不知山国苦。铜鼓。
醉觋夜深作蛮语。
全诗翻译:
夔和魍的声音喧闹,枫树的根部浸泡在酒中,纸张已经烧成灰烬。
生活在水边的人不知道山中人的苦楚,铜鼓声响起。
醉酒的巫师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说着蛮族的语言。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铜鼓”常用作召集或传递消息的乐器,在古代一些少数民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诗中提到的“醉觋”可能是指巫师或祭司,通常与宗教仪式和神秘活动相关。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0-1680),清代词人,生于浙江,曾任职于朝廷。他的词风以豪放、奔放著称,常表达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人世的思考。
创作背景:
《南乡子 其二》创作于清代,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观察和感受,尤其是对生活在不同环境中人的情感与命运的思考。
这首词通过描绘音景和酒醉后的情景,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开篇的“夔魍喧豗”带来一种神秘而又喧闹的氛围,似乎在暗示某种未可知的力量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接着,诗人用“枫根渍酒纸成灰”将视线转向日常生活,酒的浸润和纸的燃烧,暗示着生活中的享乐与消逝。
“泽国不知山国苦”一句,反映了不同地域人们生活境遇的差异。水乡的人们无法理解山中人们的艰辛,表达了对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深刻反思。最后一句“醉觋夜深作蛮语”则进一步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与隔阂,醉酒的巫师在神秘夜空下的言语,似乎是对古老传统和文化的呼唤。
整首词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情感的渲染,展现出一种对生活多样性的感悟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深刻的哲理和情感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状态的对比,探讨了人类命运与环境的关系,表现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夔魍”指的是什么?
A. 山中的妖怪
B. 水边的妖怪
C. 空气中的精灵
D. 森林中的鬼魂
诗中提到的“泽国”指的是哪种地方?
A. 山区
B. 水乡
C. 沙漠
D. 平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