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香阴》

时间: 2025-04-29 21:53:46

诗句

山中多药苗,往往发香气。

不知采药人,曾嗅此香未。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1:53:46

原文展示:

香阴
通润 〔明代〕
山中多药苗,往往发香气。不知采药人,曾嗅此香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道,山中长满了药草,时常散发出香气。不知道那些采药的人,是否曾经闻到过这香味。

注释:

  • 药苗:指的是药用植物的幼苗。
  • 香气:指植物散发出的芳香。
  • 采药人:指那些专门在山中采集药材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通润是明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作常常反映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的哲理思考。通润的诗风以清新自然著称,常常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有关。在山中,作者发现了许多药草,感受到自然的芳香与生命的气息,进而引发了对采药人的思考,表现出一种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哲学思考。

诗歌鉴赏:

《香阴》通过简单的描写,勾勒出一幅山中药草生长的自然图景。开头两句“山中多药苗,往往发香气”,描绘出山野间药草繁茂、香气四溢的生动场景,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诗人用“往往”一词,暗示这种香气并非偶然,而是自然界常常呈现的美好景象,仿佛在召唤人们去关注和珍惜大自然的恩赐。

后两句“不知采药人,曾嗅此香未”,则引发了思考。诗人将视角转向那些在山中采药的人,似乎在问:他们是否知道在他们身边,还有如此美妙的香气存在?这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人类生活状态的反思。采药人忙于生计,是否忽略了身边的美好?诗人通过这样的设问,使读者意识到常常在追求物质利益时,可能会错过生活中那些微小而珍贵的瞬间。

整首诗在简短的字句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中多药苗:描绘了山中丰饶的自然环境,药草的生长象征着生命的繁荣。
  2. 往往发香气:香气的频繁出现,强调了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气息。
  3. 不知采药人:引入采药人,表现出人类的忙碌与自然的和谐。
  4. 曾嗅此香未:发出疑问,反映出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药苗”和“发香气”形成了对仗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设问:最后一句的设问引发思考,增加了诗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人类生活状态的反思,提醒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忽视身边的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药苗:象征着生命力与自然的馈赠。
  • 香气:代表了大自然的美妙,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植物是什么?
    • A. 草
    • B. 药苗
    • C. 花
  2. 诗人对采药人的态度是?
    • A. 赞美
    • B. 质疑
    • C. 无所谓
  3. 诗中香气的作用是什么?
    • A. 吸引游客
    • B. 代表自然的美好
    • C. 作为药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香阴》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夜泊牛渚怀古》更多地涉及历史与个人情感,而《香阴》则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通润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自然与人:古代诗歌中的生态观》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溪上露坐 连阴欲雪排闷 饮酒 赖牟镇早行 渔父 读书 立春前三日作 斋中杂兴 雪晴步至舍傍 旧在成都初春无事日访昭觉保褔正法诸刹甚可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圆相 羽字旁的字 倒纳 遁形远世 高字旁的字 遍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远寂 侔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肱的词语有哪些 方字旁的字 牲馈 行字旁的字 顺天 比物假事 龙腾豹变 十字旁的字 徐妃半面妆 情景交融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