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1:53:45
原文展示:
伏波南下五溪深,
破浪楼船达桂林。
烽火连营铸铜鼓,
雨中滴出汉时音。
白话文翻译:
南下的伏波水流浩荡,穿过五溪的深处,
乘风破浪的楼船终于抵达桂林。
烽火连绵的战场上铸造铜鼓,
在细雨中滴落的声音仿佛是汉代的乐音。
注释:
- 伏波:指的是伏波山,位于广西,是桂林的标志性山岳之一。
- 五溪:指的是桂林地区的多条河流,象征着水路的险峻。
- 破浪楼船:形容船只在波浪中破浪前行,展现出航行的壮阔。
- 烽火连营:指战争中的烽火和营地,象征着战斗的紧迫和艰苦。
- 铜鼓:古代用于传递信息和鼓舞士气的乐器,具有历史和文化象征意义。
- 汉时音:指汉代的乐声,象征着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传承。
典故解析:
- 伏波:源于历史上的“伏波将军”马援,他在南方征战有功,后世常以“伏波”指代南方的战事。
- 烽火连营:出自《孟子》,形容战事频繁,营地之间通过烽火传递信息,是古代战争常用的通信方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廷桂(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及历史人物,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端午节,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桂林的热爱,以及对历史的追思,尤其是对汉代文化的敬仰,反映了时代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展现了诗人对故乡桂林的深厚情感和对历史的敬仰。开头两句描绘了南下的伏波河流,展现出自然的雄伟与壮丽,尤其是“破浪楼船达桂林”一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航行的艰辛和成就,令人仿佛看到一艘艘楼船在波涛中勇往直前的壮观场景。
后两句则转向历史的回响,通过“烽火连营铸铜鼓”让人感受到战争的紧迫与历史的厚重,而“雨中滴出汉时音”则把诗的情感推向高潮,细雨中的音乐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传递着汉代的辉煌。整首诗通过自然与历史的交融,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沉思,情感深邃而富有内涵。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伏波南下五溪深:描绘了伏波河流的壮阔,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
- 破浪楼船达桂林:强调航行的艰难与成功,象征着追求的坚持和勇气。
- 烽火连营铸铜鼓:表现战争的紧迫感,铜鼓作为古代的象征,代表着士气和文化。
- 雨中滴出汉时音:通过细雨中的声音,连接了历史与现实,展现了文化的传承。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铜鼓的声音比作汉代的乐音,营造出历史的氛围。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与历史的结合,形成了丰富的意象,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主题思想:
-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故乡的热爱与对历史的追思,强调自然与文化的紧密联系,表现出一种对传统和历史的深厚情感。
意象分析:
- 伏波:象征着南方的气势与力量。
- 楼船:代表了航行的勇气与探索精神。
- 铜鼓:作为文化和历史的象征,承载着战斗的记忆。
- 细雨:象征着柔和与情感的细腻,连接了古往今来的思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铜鼓”象征着什么?
a) 经济繁荣
b) 战争与士气
c) 自然景观
d) 个人情感
-
“破浪楼船达桂林”中,“楼船”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船只
c) 一种建筑
d) 一种动物
-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什么?
a) 自然的美丽
b) 对家乡的热爱与历史的追思
c) 战争的残酷
d) 个人的情感纠葛
答案:
- b) 战争与士气
- b) 一种船只
- b) 对家乡的热爱与历史的追思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比较廷桂与王安石在描写自然景观时的不同风格:廷桂更注重历史与自然的结合,而王安石则更多展现个人情感与风景的融汇。两者都反映了对故乡的深情,但表现手法则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