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0:47: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0:47:04
十四夜
作者: 徐渭 〔明代〕
野外虚堂夜不扃,
遥遥秋汉数峰青。
旧栽菱叶侵河路,
新折莲房插胆瓶。
凉气欲来先到水,
月光才上只移棂。
请看明夕三更漏,
相对何人坐纸屏。
在野外空旷的堂屋里,夜晚的门没有关上,远处的秋天银河映衬着几座青山。旧时种植的菱叶已蔓延到河边的小路上,刚刚折下的莲房插在了胆瓶里。凉爽的气息迫在眉睫,先到水边,月光刚升起便摇曳着窗棂。请看明天晚上三更的时光流逝,和谁相对坐在这纸屏风前?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月夜与水边的自然景象,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孤独的思考。徐渭在诗中常用自然景象来抒发个人情感,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徐渭(1521年-1593年),字子长,号文长,晚号青藤居士,明代著名的诗人、画家和书法家。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他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成就,同时又对中国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
《十四夜》作于明代,正值徐渭个人生活困顿之时,他以诗歌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对人生的思考。此诗通过描绘一幅宁静的夜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际关系的思索。
《十四夜》是一首描绘宁静夜晚的古诗,诗中通过清晰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的深刻观察。开头的“野外虚堂夜不扃”让人感受到一种空旷和自由的氛围,展现了诗人逃离世俗束缚的渴望。接着“遥遥秋汉数峰青”则引入了秋天的银河,既是对自然的描写,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在诗的中段,旧栽的菱叶和新折的莲房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变迁。诗人通过植物的生长变化,表达了自己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思考。最后两句“请看明夕三更漏,相对何人坐纸屏”,不仅展示了时间的流逝,也引发读者对孤独的思考。诗人虽然身处自然之中,却显得格外孤独,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流畅,意象生动,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徐渭作为一位诗人的深厚功底与独特视角。
整首诗通过描绘宁静的夜晚和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的深刻感悟与对生命的思考。诗中反复出现的“水”、“月”意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诗人内心的孤独,展现了徐渭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这些意象不仅形象生动,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生的哲理。
诗中“虚堂”指代什么?
“凉气欲来先到水”中“凉气”意味着什么?
诗中提到的“莲房”是什么?
这些作品同样表现了对夜晚与孤独的思考,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刻联系。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同一题材在不同诗人笔下展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与情感表达。
这些书籍和文章可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徐渭及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