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29: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2:29:59
新建伯遗像
作者: 徐渭 〔明代〕
方袍綦履步从容,高颡笼巾半覆钟。
千古真知听话虐,百年遗像见犹龙。
夜来衣钵今何在,画理须眉亦似侬。
更道先生长不减,那能食粟度春风。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身穿方袍、穿着綦履、步态从容的人,他的高颅和笼巾半遮住了他的面容。古往今来的真知灼见,听话的人往往受到虐待,而百年留下的遗像仍如龙般雄伟。夜里,他的衣钵如今在哪里呢?画中须眉的形象似乎正像我自己。人们还说这位先生的风采始终不减,那又怎能只靠吃粟度过春风呢?
作者介绍: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长,号青藤,晚号徐文长,明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他的诗歌风格豪放、奔放,常常表达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感慨。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通过对伯遗像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代贤人的敬仰和对现实中人生无常的感慨。
《新建伯遗像》是一首通过描绘人物形象,传达深厚情感的诗作。诗中描绘的伯遗形象,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的再现,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诗的开头通过方袍綦履的描述,展示了伯遗的从容和风度,给人一种尊贵、庄重的感觉。接下来的“千古真知听话虐”,则引出了对历史智慧的思考,作者认为真知灼见往往不被重视,反而遭受折磨,这一观点引发了对人性和历史的深刻反思。
在诗的后半部分,徐渭通过“夜来衣钵今何在”的自问,表达了对传承的关注和对自身存在的怀疑,似乎在问:当今的我们是否还能够继承古人的智慧和风范?最后一句“那能食粟度春风”,则进一步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困境和对理想的追求,表达了对价值与理想的执着。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徐渭对历史、人生的哲理思索。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伯遗的形象,反映了对历史智慧的思考、对自我存在的追问以及对理想与价值的追求。
答案:1.B 2.B 3.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