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得江西报六言十首》

时间: 2025-05-04 10:41:49

诗句

大江已浪头白,中原未枣儿红。

折北不愁春水,吠南何必秋风。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41:49

原文展示

得江西报六言十首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大江已浪头白,中原未枣儿红。
折北不愁春水,吠南何必秋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江河的景象和自然的变迁。大江的波浪已经变得白花花,象征着水流的急速与奔腾;而中原的枣树却还未成熟,暗示着时令的不同。诗人不以北方的春水而忧愁,南方的秋风也无须在意。

注释

  • 浪头白:江水的浪花翻滚,颜色呈现出白色。
  • 中原:指中国中部地区,代表着农田和丰收的希望。
  • 枣儿红:枣树的果实在成熟时会变成红色。
  • 折北:折向北方,指河流的流向。
  • 春水:春季的河水,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秋风:秋季的风,暗示着凋零与变迁。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季节变化及其影响的深刻理解,体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的观察与体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君彦,号独觉,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景物和人情世态。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现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之际,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表达对时局的感慨和个人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大江与中原的季节景象,通过对比展示了自然的差异与变化。诗的前两句“浪头白”与“枣儿红”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象征着江河的奔腾与活力,后者则暗示着中原的宁静与等待。诗人以自然为背景,寄托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

接下来的两句“折北不愁春水,吠南何必秋风”,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与接受。诗人在面对北方的春水时,不再感到忧愁,而对南方的秋风也不必过于在意,这种态度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豁达与洒脱。整首诗在意象上构建了一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大江已浪头白:描绘江水奔腾,形成浪花,象征着生命的活力。
  2. 中原未枣儿红:中原的枣树尚未成熟,暗示着希望未至。
  3. 折北不愁春水:指向北方的春水,表明诗人不再为此忧愁。
  4. 吠南何必秋风:面对南方的秋风,诗人认为无须担心。

修辞手法

  • 对比:前后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使其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理解,表现出一种从容与淡然。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江:象征着生命的奔流与活力。
  • 浪头:代表着瞬息万变的自然状态。
  • 中原:象征着静谧与丰收的希望。
  • 枣儿:代表着生长与成熟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大江”的意象主要象征什么? A. 平静
    B. 活力
    C. 哀愁
    答案:B

  2. “中原未枣儿红”意思是? A. 枣树已经成熟
    B. 枣树尚未成熟
    C. 枣树即将凋零
    答案:B

  3. 诗人对南方的秋风持什么态度? A. 忧愁
    B. 从容
    C. 不在意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刘克庄的自然景象描写与王维的《鹿柴》的宁静山水形成对比,前者强调生命的奔腾,后者则关注静谧的自然,尽显各自的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诗选》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刘克庄研究》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西子妆 忆西湖 西子妆慢 咏瓜,与大儿同作 西子妆 八月十五日闻歌燕子楼旧曲感赋 西子妆 次吴梦窗韵 西子妆 西子妆慢 张凤子以客中桃花词见示,次韵奉答 西子妆 西子妆 为友人量珠贺 西子妆慢 盛暑与诸生浮槎水国,有渺然江海之思。率填此阙,聊以解愠 西子妆慢 四月朔日同吴天篆过通真观王鍊师道院看牡丹即用天篆昨岁雨中看花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目今 斜率 几字旁的字 提手旁的字 麋鹿姿 评议 堂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椷素 势不并立 绳之以法 创深痛巨 糸字旁的字 川字旁的字 快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浆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无字旁的字 和和睦睦 不违农时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