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和正叔怀其兄草堂》

时间: 2025-08-10 01:53:54

诗句

茆堂竹树水之滨,耕稼逍遥似子真。

小吏一身今倦宦,先生三亩独安贫。

欲抛县印辞黄绶,来伴山冠戴白纶。

只恐明时收士急,不容家有两闲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10 01:53:54

原文展示

茆堂竹树水之滨,
耕稼逍遥似子真。
小吏一身今倦宦,
先生三亩独安贫。
欲抛县印辞黄绶,
来伴山冠戴白纶。
只恐明时收士急,
不容家有两闲人。

白话文翻译

在水边的茆草屋旁,竹子和树木相间,
耕种和生活悠闲自在,仿佛真的如同子真(陶渊明)。
小吏一身困于官场,感到疲惫不堪,
而老师却在那三亩地上安贫乐道。
他想要抛弃县印,辞去官职,
来和我一同戴着白纶巾、佩戴山冠。
只怕明朝天下急于招募士人,
到时不容许家中有两个闲人。

注释

  • 茆堂:茆草搭成的房屋。
  • 竹树:意指竹子和树木,描绘环境。
  • 耕稼:耕种和农作,象征田园生活。
  • 子真:指陶渊明,因其隐居田园而知名。
  • 小吏:指小官员,官场生活的代称。
  • 三亩:指有限的耕地,象征简朴的生活。
  • 县印、黄绶:县印是地方官的象征,黄绶代表官职的荣华。
  • 山冠、白纶:山冠是隐士的帽子,白纶是道士的服装,象征自由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宋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以其改革思想和诗词创作而著称,主张“变法”,致力于国家的富强与社会的进步。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王安石任职期间,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诗中表达了他希望能辞去官职,与朋友一起隐居的渴望,同时也显示出对当时社会对士人的急切需求的担忧。

诗歌鉴赏

《和正叔怀其兄草堂》是一首充满隐逸思想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一个理想的隐居生活场景,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开篇即描绘出茆堂竹树的宁静环境,和耕稼逍遥的生活状态,强烈对比了小吏的疲惫与隐士的安贫。王安石在这里引用了陶渊明的形象,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崇高理想,体现出他对自然和简单生活的热爱。

接着,诗人表达了想要辞去官职,归隐山林的愿望。这种对权力与名利的放弃,传达出一种对个人价值和精神追求的重视。而最后两句则流露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担心未来社会对士人的需求可能会限制个人的自由。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整首诗更具深度与思考性。

总之,这首诗不仅是王安石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展现了其既有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茆堂竹树水之滨:描绘了一个安静自然的环境,表现出隐居生活的美好。
  • 耕稼逍遥似子真:通过对比陶渊明的悠闲生活,表达诗人内心的向往。
  • 小吏一身今倦宦:小官员疲惫于官场生活,感到无奈和失落。
  • 先生三亩独安贫:隐士在三亩地上安于贫穷,体现出对物质的超脱。
  • 欲抛县印辞黄绶:表达想要放弃官职,追求自由的愿望。
  • 来伴山冠戴白纶:希望与友人共度隐居生活,象征理想的生活状态。
  • 只恐明时收士急:担忧未来对士人的需求,将限制个人的自由。
  • 不容家有两闲人:感慨社会的压力可能会剥夺人们的选择。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比官场生活与田园生活,突出隐逸生活的美好。
  • 用典:引用陶渊明,增强诗歌的文化内涵与情感深度。
  • 意象: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同时也体现出对社会现状的反思。王安石希望通过隐居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压力与限制。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茆堂:象征简单、质朴的生活。
  • 竹树:代表自然的生机与宁静。
  • 耕稼:象征勤劳与田园生活。
  • 县印:代表官职与权力的束缚。
  • 山冠、白纶:象征追求自由与隐士的生活方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安石在诗中提到的“子真”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陶渊明
    • B. 屈原
    • C. 李白
  2. 诗中提到的“小吏”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官场的热爱
    • B. 对官场的厌倦
    • C. 对隐居生活的无所谓
  3. 诗的最后两句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

    • A. 对未来的乐观
    • B. 对自由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
    • C.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答案

  1. A. 陶渊明
  2. B. 对官场的厌倦
  3. B. 对自由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和正叔怀其兄草堂》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前者强调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隐逸生活的向往,而后者则直接描绘了隐居田园的生活乐趣。两首诗都展现了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但王安石的作品更为复杂,融入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参考资料

  • 《王安石全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陶渊明与隐逸文化》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巫山一段云 净坛峰 巫山一段云 长湍石壁 巫山一段云 白岳晴云 巫山一段云 北山烟雨 巫山一段云 华楼宫梳洗楼 巫山一段云 却寄 巫山一段云 巫山一段云 巫山一段云·弄玉歌清律 巫山一段云·秀木枝枝茂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水软山温 霜露之疾 糹字旁的字 库金 河清难俟 明察暗访 貝字旁的字 包含婢的词语有哪些 心降 从兹 宝盖头的字 布币 料民 面面俱圆 鸟字旁的字 斤字旁的字 包含鲈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