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5:32: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5:32:40
作者: 曾国藩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域中哀怨广场开,屈来而还第二回。
幻想更无天可问,牢愁宁有地能埋!
秦瓜钩带何人种?社栎支离几日培?
大冶最憎金踊跃,那容世界有奇材!
这片土地上哀怨的情绪如同广场一般蔓延,回首往昔已是第二次。
幻想中再也无从向天空询问,沉重的愁苦又哪里能被土壤掩埋!
秦地的瓜果由谁来种?社树的根叶又经过了多少天的培育?
大冶最是厌恶金子的繁荣,那又有谁能容忍这个世界的奇异材质?
作者介绍: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湖南人,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学者,对晚清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以治国理政和兴办洋务闻名,崇尚儒家文化。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曾国藩任职之际,表达了他对社会动荡的感慨。作为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他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和忧虑在诗中流露无遗。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将曾国藩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展现得淋漓尽致。开篇以“域中哀怨广场开”引入,描绘出一种广泛的社会哀怨情绪,令人感受到土地上压抑的氛围。接着,诗人用“幻想更无天可问”强调了对未来的无奈与绝望,仿佛对一切充满了困惑和迷茫。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从对土地的感慨到对社会繁荣的质疑,展现出一种对现实的深刻反思。诗中“秦瓜钩带何人种”的疑问,既是对现实的追问,也是对未来的担忧。最后一句“大冶最憎金踊跃”则是对物质追求的批判,诗人认为过度的追求金钱反而会让社会更加腐化。整首诗情感真挚,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批判与哲理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揭示了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无助,表达了对物质追求的批判,以及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
诗词测试:
“域中哀怨广场开”中的“广场”是用来比喻什么?
诗中提到的“大冶”象征着什么?
“幻想更无天可问”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曾国藩的这首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在对土地与生活的思考上有相似之处,前者更多的是对社会现状的批判,后者则是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两者均反映出对时代的深刻思考,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