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西楼秋晚》

时间: 2025-05-07 09:44:43

诗句

楼前处处长秋苔,俛仰璇杓又欲回。

残暑已随梁燕去,小春应为海棠来。

客愁天远诗无托,吏案山横睡有媒。

晴日满窗凫鹜散,巴童来按鸭炉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44:43

原文展示:

西楼秋晚
作者: 范成大〔宋代〕

楼前处处长秋苔,
俛仰璇杓又欲回。
残暑已随梁燕去,
小春应为海棠来。
客愁天远诗无托,
吏案山横睡有媒。
晴日满窗凫鹜散,
巴童来按鸭炉灰。

白话文翻译:

在楼前,满是秋天的苔藓,
我时而俯身,时而仰望,仿佛想要回去。
残暑已经随梁燕的离去而消逝,
而小春的到来应该是为了海棠的盛开。
我身为客人,愁绪满怀,诗句难以寄托,
而官吏的案头,山影横斜,睡意朦胧。
阳光明媚,窗外水鸟翩翩飞舞,
巴童过来清理鸭炉的灰烬。

注释:

  • 长秋苔: 指秋天生长的苔藓,表现出季节的变迁。
  • 俛仰璇杓: 俯身与仰望,璇杓是一种天文仪器,这里借指星空。
  • 梁燕: 指在夏末秋初时飞往南方的燕子,象征着夏天的结束。
  • 海棠: 一种花,象征春天的到来。
  • 吏案: 官吏的办公桌,暗示工作的繁忙与压迫。
  • 巴童: 可能指的是一种年轻的仆人,负责家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宋代诗人,以其清丽的诗风和独特的生活哲学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及人文情怀,情感真挚,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天的晚上,诗人面对秋冬的更替,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迁,表达了自己对季节变化的感慨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西楼秋晚》是一首描绘秋晚景色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楼前处处长秋苔”引入,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略显萧瑟的秋天场景,苔藓的生长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轮回。接着,诗人通过“俛仰璇杓又欲回”的描写,表现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渴望,仿佛在追溯与星空的对话中,寻找内心的宁静。

随着“残暑已随梁燕去”的转折,诗人感受到夏天的离去,带来了秋天的气息,而“小春应为海棠来”则暗示着春天的希望与生命的延续。诗的下半部分则转向个人情感的表达,诗人在这幅宁静的秋晚中,感受到孤独与愁苦,诗无托寄,心中无奈。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与季节更替的敏感,以及对生活中种种无奈与惆怅的深刻反思。最终,诗人以“晴日满窗凫鹜散”结束,留下了一种淡淡的希望与生机,显示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楼前处处长秋苔: 描绘秋天的特征,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2. 俛仰璇杓又欲回: 表现诗人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象征对过往的追忆。
  3. 残暑已随梁燕去: 暗示夏天的结束,表达对季节变化的感受。
  4. 小春应为海棠来: 期待春天的到来,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5. 客愁天远诗无托: 表达身为客人的孤独与愁绪,诗句难以寄托情感。
  6. 吏案山横睡有媒: 反映官吏的安逸与无所事事,暗含对社会现状的批判。
  7. 晴日满窗凫鹜散: 描绘明媚的日子,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8. 巴童来按鸭炉灰: 表现生活的琐碎,暗示人们对繁忙生活的适应。

修辞手法:

  • 比喻: “绮窗”比喻诗人内心的渴望与追寻。
  • 拟人: “残暑已随梁燕去”,赋予燕子以行动的能力,增强情感的表达。
  • 对仗: 整首诗在字句的对仗上处理得当,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对孤独的思考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通过对季节的描绘,诗人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反映了人们在变化中寻求安宁的内心状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苔: 代表秋天的沉静与孤独。
  • 璇杓: 象征天文与思考,暗示对时间的反思。
  • 海棠: 代表春天的到来与生命的希望。
  • 梁燕: 代表夏天的离去与季节的轮换。
  • 鸭炉灰: 生活的琐碎,体现日常生活的细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残暑”是指什么? A. 夏天的炎热
    B. 秋天的寒冷
    C. 冬天的冰雪
    答案: A

  2. “小春应为海棠来”中,“海棠”象征什么? A. 秋天的结束
    B. 春天的希望
    C. 夏天的到来
    答案: B

  3. 诗人通过“晴日满窗凫鹜散”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忧伤
    B. 生机与希望
    C. 孤独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之作,表达了思乡之情。
  • 《秋夕》:杜甫的作品,描绘了秋天的宁静与思索。

诗词对比:

  • 《西楼秋晚》与《秋夕》: 两首诗都以秋天为背景,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思索,但范成大的诗更侧重于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而杜甫的《秋夕》则更多地反映了对家庭的思念与社会的关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范成大诗文辑注》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以上内容为《西楼秋晚》的全面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艺术魅力。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感怀十首 其四 济川阻雪九月二十七日客况 其四 舟中杂纪 其八 梅花易洞为胡伏臣赋 送吴瑞卿归武昌 白马湖 红梅 其十 遣兴 其一 关河雪霁图为金陵王与道题 杂吟 其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山寺 包含捐的词语有哪些 否极泰来 一贫一富,乃见交态 皮字旁的字 聿字旁的字 尢字旁的字 丧家之犬 呴嘷 峭拔 音字旁的字 三撇旁的字 包含条的成语 依山傍水 恐怖分子 诡道 飞流短长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