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9:44: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44:43
西楼秋晚
作者: 范成大〔宋代〕
楼前处处长秋苔,
俛仰璇杓又欲回。
残暑已随梁燕去,
小春应为海棠来。
客愁天远诗无托,
吏案山横睡有媒。
晴日满窗凫鹜散,
巴童来按鸭炉灰。
在楼前,满是秋天的苔藓,
我时而俯身,时而仰望,仿佛想要回去。
残暑已经随梁燕的离去而消逝,
而小春的到来应该是为了海棠的盛开。
我身为客人,愁绪满怀,诗句难以寄托,
而官吏的案头,山影横斜,睡意朦胧。
阳光明媚,窗外水鸟翩翩飞舞,
巴童过来清理鸭炉的灰烬。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宋代诗人,以其清丽的诗风和独特的生活哲学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及人文情怀,情感真挚,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天的晚上,诗人面对秋冬的更替,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迁,表达了自己对季节变化的感慨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西楼秋晚》是一首描绘秋晚景色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楼前处处长秋苔”引入,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略显萧瑟的秋天场景,苔藓的生长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轮回。接着,诗人通过“俛仰璇杓又欲回”的描写,表现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渴望,仿佛在追溯与星空的对话中,寻找内心的宁静。
随着“残暑已随梁燕去”的转折,诗人感受到夏天的离去,带来了秋天的气息,而“小春应为海棠来”则暗示着春天的希望与生命的延续。诗的下半部分则转向个人情感的表达,诗人在这幅宁静的秋晚中,感受到孤独与愁苦,诗无托寄,心中无奈。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与季节更替的敏感,以及对生活中种种无奈与惆怅的深刻反思。最终,诗人以“晴日满窗凫鹜散”结束,留下了一种淡淡的希望与生机,显示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对孤独的思考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通过对季节的描绘,诗人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反映了人们在变化中寻求安宁的内心状态。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残暑”是指什么?
A. 夏天的炎热
B. 秋天的寒冷
C. 冬天的冰雪
答案: A
“小春应为海棠来”中,“海棠”象征什么?
A. 秋天的结束
B. 春天的希望
C. 夏天的到来
答案: B
诗人通过“晴日满窗凫鹜散”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忧伤
B. 生机与希望
C. 孤独
答案: 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以上内容为《西楼秋晚》的全面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