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送张持国省干归山阴三首》

时间: 2025-05-07 08:45:08

诗句

稠众相从地,无言意已倾。

余方厌藜藿,子肯扣柴荆。

短棹起归暮,长亭如别情。

回头听羌管,拍拍唤愁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45:08

原文展示:

送张持国省干归山阴三首

稠众相从地,无言意已倾。
余方厌藜藿,子肯扣柴荆。
短棹起归暮,长亭如别情。
回头听羌管,拍拍唤愁生。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众人相聚的地方,虽无言语,心意已然倾向。
我正厌倦粗糙的生活,而你却愿意踏上归途。
短小的船桨随着傍晚的归程起航,长亭似乎又增添了离别的情感。
回头时听见羌笛的悠扬,轻轻的旋律唤醒了心中的愁绪。

注释:

字词注释:

  • 稠众:人多、聚集的意思。
  • :倾向、倾心。
  • 藜藿:指粗糙的食物,象征贫苦的生活。
  • 柴荆:柴草和荆条,象征生活的艰辛。
  • 短棹:短小的桨。
  • 羌管:羌族的乐器,音色悠扬,常用来表达思乡情。

典故解析:
羌管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表达离别与思乡之情,常与离愁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仲并,宋代诗人,少有名气,作品多以抒怀见长,尤其擅长描写离愁别绪。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张持国归乡之际,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和对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朋友离别时的情景,情感真挚而细腻。首句“稠众相从地,无言意已倾”道出在众人面前虽无言语,心中却已倾向友人的离去。接下来的“余方厌藜藿,子肯扣柴荆”则反映了诗人对现状的厌倦与对归乡的羡慕,表现出一种孤独与渴望。短棹的归程在长亭的映衬下,似乎更显得离别的沉重与悲伤。最后一句“回头听羌管,拍拍唤愁生”则通过音乐的力量唤醒了心中的愁绪,给整首诗增添了一份感伤的气氛。整首诗流露出浓厚的友情和离愁,深刻表达了人们在分别时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稠众相从地,无言意已倾:聚集的人群中,虽然无言,但心意已然倾向离别。
  • 余方厌藜藿,子肯扣柴荆:我对贫苦的生活感到厌倦,而你却愿意踏上归途。
  • 短棹起归暮,长亭如别情:短小的船桨在傍晚起航,长亭似乎增添了离别的情感。
  • 回头听羌管,拍拍唤愁生:回头时听见羌笛的悠扬,轻轻的旋律唤醒了心中的愁绪。

修辞手法:

  • 对仗:首句的“相从地”和“意已倾”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用“藜藿”象征艰苦的生活,以突出对归乡的向往。
  • 拟人:羌管的声音“拍拍”唤醒愁绪,赋予音乐以生命。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写离别的场景和情感,表现了对朋友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的思考,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未来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稠众:人群,象征友情的聚集。
  • 藜藿:艰辛的生活,象征诗人的人生状态。
  • 短棹:短暂的归程,象征离别的迅速。
  • 羌管:音乐,象征思乡与离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羌管”是什么?
    A. 一种食物
    B. 一种乐器
    C. 一种植物

  2. 诗人对“藜藿”的态度是什么?
    A. 喜欢
    B. 厌倦
    C. 无所谓

  3.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主题?
    A. 乡愁
    B. 欢聚
    C. 离别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样描写了离别,但更侧重于友谊的珍贵与对未来的展望;而仲并的《送张持国省干归山阴》则更注重个人的内心感受与对生活的反思,两者在情感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相关查询

醉桃源 早春 桃源忆故人 暮春 南歌子 秋思 小重山 秋闺 即景 春日幽居 桃叶歌 铁杵磨针 普天乐·雨儿飘 落梅风·咏雪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山有朽壤而自崩 嚅嚅 亅字旁的字 釆字旁的字 爬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死要面子活受罪 誉望 四点底的字 叩见 又字旁的字 犯上作乱 痛诬丑诋 包含就的词语有哪些 无干 拜相封侯 辛字旁的字 门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