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2:10: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2:10:21
夷陵虽小邑,自古控荆吴。
形胜今无用,英雄久已无。
谁知有文伯,远谪自王都。
人去年年改,堂倾岁岁扶。
追思犹咎吕,感叹亦怜朱。
时朱太守为公筑此堂。
旧种孤楠老,新霜一橘枯。
清篇留峡洞,醉墨写邦图。
三游洞有诗,夷陵图后有留题处。
故老问行客,长官今白须。
著书多念虑,许国减欢娱。
寄语公知否,还须数倒壶。
夷陵虽然是个小地方,自古以来就控制着荆州和吴地。如今的山水景色已经没有用处,英雄们也早已不在。谁知道有文伯(即欧阳修),被远贬到王都以外。人们每年都在改变,堂屋年年倾斜却年年扶正。追忆往事仍然责怪吕洞宾,感叹也怜惜朱熹。当时朱太守为我建立了这座堂屋。老的孤楠树依然存在,新霜覆盖下的橘树却已枯死。清丽的文章流传在峡谷中,醉酒时写下的画卷描绘着国家的图景。三游洞中留下诗句,夷陵图后也有题字的地方。故乡的老人问过往的行人,长官如今已是白须苍苍。著书多有忧虑,报国却减少了欢乐与享受。寄语公知不知道,还得再倒几壶酒。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细腻,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社会关怀。
这首诗作于苏轼被贬至夷陵期间,诗中提及的堂屋是朱熹为其所建,体现了苏轼与朱熹的友谊以及对故乡的思念。诗中反映了他对历史的感慨和对人生的反思。
苏轼的《夷陵县欧阳永叔至喜堂》是一首充满思考与感慨的诗作,诗中不仅描绘了夷陵的自然风光,还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悟。诗的开头明确点出夷陵的地理地位,接着引入了关于英雄和文士的讨论,表现出对过往英雄的追忆与当下无用的思考。随着诗句的展开,苏轼通过对堂屋倾斜的描绘,隐喻人生的变化与时光的流逝。他对吕洞宾的追思与对朱熹的怜惜,展现了他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中反复提及的“酒”字,反映了苏轼对生活的态度:在忧虑中寻找一丝放松与慰藉。他用清丽的篇章与醉墨的画卷比喻自己对国家的期望,展现了他作为文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历史的沉思,也有对当下生活的反思,给人以深思。
整首诗以夷陵为背景,融合了对历史的追思与对人生的感慨,展现了苏轼对友人的怀念与对自身处境的反思,表达了对国家的责任感与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夷陵在历史上控制哪个地方?
诗中提到的“文伯”指的是谁?
诗中提到的“孤楠”象征什么?
可以将苏轼的这首诗与王维的《鹿柴》进行对比。王维的诗中描绘了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而苏轼的诗则更多地聚焦于历史的追思与人生的感慨。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但情感基调与主题有所不同。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