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8:04: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8:04:05
老人痴钝已逃寒,子复辞行理亦难。
要到卢龙看古塞,投文易水吊燕丹。
余昔年辞免使北。胡羊代马得安眠,
穷发之南共一天。又见子卿持汉节,
遥知遗老泣山前。毡毳年来亦甚都,
时时鴂舌问三苏。予与子由入京时,
北使已问所在。后余馆伴,北使屡诵三苏文。
那知老病浑无用,欲问君王乞镜湖。
始忆庚寅降屈原,旋看蜡凤戏僧虔。
随翁万里心如铁,此子何劳为买田。
时犹子迟侍行。
老人年老体衰,已经逃避了寒冷的冬天,而你又要辞别,我心里感到难以理喻。
你要去卢龙看那古老的边塞,投笔写下对易水的怀念,吊唁燕丹的英名。
我当年辞去北方的使节职务,胡羊代替马匹让我安然入睡,
南方的穷乡僻壤与北方的天际共存一片天空。再见到你,手持汉朝的节令,
我遥想那位遗老在山前泪流满面。毡毳衣物这些年也非常寒冷,
时时听到杜鹃的叫声问候三苏。
我和你兄弟一起入京时,北方的使者已询问我的行踪。
后来我在馆里做客,北方使者屡次吟诵三苏的诗文。
谁知我因年老多病,已经毫无用处,想向君王求一面镜子。
不由得想起庚寅年屈原的事,转眼又见蜡凤戏弄僧虔。
随翁千里万里,我的心如铁一般坚硬,
而你何必为买田而辛劳?而此时你又迟迟未能出发。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兼具豪放与婉约,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人情怀。
这首诗作于苏轼被贬至黄州期间,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思念、对往昔的回忆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苏轼的这首诗情真意切,既有对友人的关怀,也有对自身境遇的思考。诗中通过描述与友人别离的情景,展现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开头部分,老人痴钝已逃寒,反映出他对岁月流逝的无奈;而子复辞行则表现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诗的后半部分,提到三苏的典故,既是对家族传统的承袭,也暗示了对文学的追求。整首诗在意象的使用上,恰到好处,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个人情感的细腻。
整首诗表达了对老年、友情、历史的感怀,展现出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对友人的珍重。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地方“卢龙”象征着什么?
诗中提到的“三苏”指的是谁?
诗中提到的“镜湖”象征着什么?
苏轼与李白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苏轼的作品更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而李白则多表现豪情壮志。两者都在诗中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但苏轼更为细腻,李白则更为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