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1 10:55: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1 10:55:35
好在长淮水,十年三往来。
功名真已矣,归计亦悠哉。
今日风怜客,平时浪作堆。
晚来洪泽口,捍索响如雷。
这长淮的水真好,十年来我来往了三次。
功名的追求已经结束,归家的打算也显得悠然自得。
今天的风恰好怜悯我这个旅客,平时的浪涛却像堆积一样。
傍晚时分来到洪泽口,捍索的浪声如雷鸣般震耳。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长淮”与“洪泽”都是中国重要的水域,象征着人的命运与流浪的生活。苏轼在诗中反映了自己多次往返的经历,以及在功名与归乡之间的心态。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细腻,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苏轼被贬期间,他常常回忆起自己的人生与事业,表达对功名的淡泊与对归乡的向往。
这首诗展现了苏轼在长淮水边的深刻思考。他用“长淮水”引入,象征着自己十年来的漂泊与流动,反映出他对过往经历的沉思。诗中提到的“功名真已矣”,表达了他对功名利禄的无奈与释然,显示出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超然态度。
接着,诗人感慨身为旅客的孤独,借“今日风怜客”抒发了他对归属感的渴望,同时也传达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最后一句“捍索响如雷”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增强了诗的音响效果,营造出一种壮阔而又孤独的氛围。
整首诗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形成了一种既豁达又深沉的情感基调,体现了苏轼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人生哲理。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现了诗人对功名的淡泊态度、对归乡生活的向往,以及在自然景观中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十年三往来”,这句的意思是?
A. 十年只来过三次
B. 十年里三次回乡
C. 十年内三次游历
“功名真已矣”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态度?
A. 渴望功名
B. 对功名的放下
C. 对功名的追求
诗中“今日风怜客”中的“怜”字,表示什么?
A. 伤心
B. 同情
C. 喜爱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苏轼的诗歌及其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