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孙子进惠笔乃周寿玉簪样试用其一已作秃翁犹耐驱使成绝句二首异日当寄子进昆仲 其二》

时间: 2025-05-05 03:08:15

诗句

遂初赋就笔馀珍,赠我多君意甚真。

累句尚能资借助,拙书犹得长精神。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3:08:15

原文展示:

孙子进惠笔乃周寿玉簪样试用其一已作秃翁犹耐驱使成绝句二首异日当寄子进昆仲 其二 赵蕃 〔宋代〕 遂初赋就笔馀珍,赠我多君意甚真。累句尚能资借助,拙书犹得长精神。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孙子进赠送的笔的珍视和感激之情。诗中提到,孙子进赠送的笔如同周寿的玉簪一样珍贵,作者试用后感到非常满意,即使自己已经年老(秃翁),但仍然能够用这支笔写出精神饱满的诗句。作者认为,即使自己的诗句不够完美(累句),但有了这支笔的帮助,仍能有所提升。

注释: 字词注释:

  • 遂初:顺利开始。
  • 赋就:完成诗作。
  • 笔馀珍:笔的珍贵之处。
  • 赠我多君:孙子进赠送给我的。
  • 意甚真:心意非常真诚。
  • 累句:不够完美的诗句。
  • 资借助:提供帮助。
  • 拙书:作者自谦的称呼自己的书法或诗作。
  • 长精神:增添精神力量。

典故解析:

  • 周寿玉簪:可能指古代名贵的玉簪,用以比喻孙子进赠送的笔非常珍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作多表现个人情感和生活哲理,风格清新自然。这首诗是赵蕃收到孙子进赠送的笔后所作,表达了对这份礼物的珍视和感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赵蕃收到孙子进赠送的笔后,试用并感到满意,因此写下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孙子进赠送的笔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这份礼物的珍视和感激。诗中“遂初赋就笔馀珍”一句,既表达了作者对笔的珍视,也暗示了这支笔对作者创作的帮助。“赠我多君意甚真”则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孙子进真诚心意的感激。后两句“累句尚能资借助,拙书犹得长精神”则进一步说明了这支笔对作者创作的实际帮助,即使自己的诗句不够完美,但有了这支笔的帮助,仍能有所提升,增添精神力量。整首诗语言简洁,情感真挚,体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创作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遂初赋就笔馀珍:顺利开始创作,笔的珍贵之处显现出来。
  2. 赠我多君意甚真:孙子进赠送给我的,心意非常真诚。
  3. 累句尚能资借助:即使诗句不够完美,这支笔仍能提供帮助。
  4. 拙书犹得长精神:我的书法或诗作因此增添了精神力量。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周寿玉簪”比喻孙子进赠送的笔非常珍贵。
  • 自谦:使用“拙书”来谦虚地称呼自己的书法或诗作。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作者对孙子进赠送的笔的珍视和感激,以及这支笔对作者创作的帮助和鼓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笔馀珍:笔的珍贵之处。
  • 赠我多君:孙子进赠送给我的。
  • 累句:不够完美的诗句。
  • 拙书:作者自谦的称呼自己的书法或诗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周寿玉簪”比喻的是什么? A. 一支笔 B. 一枚玉簪 C. 一本书 D. 一幅画 答案:A

  2. 作者如何描述孙子进赠送的笔? A. 普通 B. 珍贵 C. 陈旧 D. 无用 答案:B

  3. 诗中“累句尚能资借助”表达了什么意思? A. 诗句完美无缺 B. 诗句不够完美,但笔能提供帮助 C. 诗句无法改进 D. 诗句已经很好 答案:B

  4. 作者如何称呼自己的书法或诗作? A. 精妙 B. 拙书 C. 高雅 D. 华丽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赵蕃的其他诗作,如《章泉稿》中的作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主题。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其他宋代诗人如苏轼、黄庭坚等人的赠笔诗,分析不同诗人对礼物的感受和表达方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赵蕃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以长歌意无极好为老夫听为韵奉别沔鄂亲友 以长歌意无极好为老夫听为韵奉别沔鄂亲友 莺声绕红楼 喜迁莺慢/喜迁莺 昔游诗十五首 其七 自题画像 次韵胡仲方因杨伯子见寄 昔游诗 其十一 夜行船(己酉岁,寓吴兴,同田几道寻梅北山沈氏圃载雪而归) 浣溪沙·辛亥正月二十四日发合肥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专命 除结尾的成语 发情 包含沤的词语有哪些 双亲 金字旁的字 鸡开头的成语 巾字旁的字 昂昂之鹤 憋强 行尸走骨 金字旁的字 划一不二 粉面含春 南山可移,判不可摇 韋字旁的字 冯河暴虎 反文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