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25: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25:18
杨孟博挽词
作者: 周文璞 〔宋代〕
向来洛下老书生,
今见诸孙更老成。
不复秀才趋试院,
已题文学上铭旌。
泛观今古人亡恨,
只有英雄命莫争。
来吊乍闻妻子哭,
依然认作读书声。
这位曾在洛阳的老书生,如今看到他的孙子们也变得成熟老成,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去考取功名,而是已经在文学上取得了成就。纵观古今,已逝去的人们带来的遗憾,只有英雄的命运是值得追求的。如今来吊唁,忽然听见妻子在哭泣,仿佛又听到了读书的声音。
周文璞,字子慎,号阮山,宋代著名诗人,学识渊博,诗风清新脱俗。他的诗作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古人的追思为主,具有较强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该诗是周文璞为杨孟博所作的挽词,表达了对逝者的追忆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不仅有对老书生生平的回忆,还有对其后代的期望,反映出一种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杨孟博挽词》在形式上采用了五言绝句的结构,简洁而富有力度。诗中通过对老书生的回忆,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首句“向来洛下老书生”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环境,洛阳作为古代的文化中心,象征着知识与智慧的积累。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书生的孙子们也逐渐成熟,诗人对此感到既欣慰又惋惜。这种对时代变迁的敏感反映了周文璞对社会的深刻关注。接下来的几句,诗人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钦佩,更提出了对英雄的思考,显示出对价值和命运的哲学思考。
最后两句突然转向,听见妻子的哭泣声,诗人却将其比作读书声,似乎在暗示生与死、悲与乐间的微妙关系。这种用意不言而喻,表明了对文化的执着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整首诗通过对一个老书生的追思,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通过时间的流逝,诗人展现了对知识与成就的追求,同时也揭示了对英雄命运的思考。
周文璞的“杨孟博挽词”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依然认作读书声”中,哭声被比作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