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29: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29:03
风入松·一春不是不寻春
作者: 张炎 〔宋代〕
一春不是不寻春。终是不忺人。
好怀渐向中年减,对歌钟浑没心情。
短帽怕黏飞絮,轻衫压扑游尘。
暖香十里软莺声,小舫绿杨阴。
梦随蝴蝶飘零后,尚依依花月关心。
惆怅一株梨雪,明年甚处清明。
这一春天并不是没有寻觅春天的美好,但内心却渐渐失去了那份欢愉。随着年岁渐长,怀旧的情怀逐渐减弱,面对歌声和钟声,心中已无心情。短帽子怕沾上飞扬的柳絮,轻薄的衣衫则压着游荡的尘土。十里之外,温暖的香气和柔软的黄莺声交织,小船在绿杨的阴影下缓缓行驶。梦境随蝴蝶飘零而去,依然怀念着花月的关照。惆怅中,只有那一株梨花的雪白,明年清明时节又在何方呢?
张炎,字文潜,号石林,北宋时期的词人,以清新婉约的风格著称。他的词多描写自然景色及人情冷暖,情感细腻,常常透出一丝忧伤。
本诗写于张炎中年时期,正值人生的转折点,感慨岁月流逝与人生的无常,反映出对生命与春天的深刻思考。
这首《风入松》通过细腻的描写、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复杂情感。开头一句“一春不是不寻春”,直接传递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虽然春天在眼前,但内心的失落却让他无法真正享受。随着年岁渐增,诗人感到怀旧的情感在逐渐减弱,这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无情的感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整首词的情感基调。
接着,诗人以“短帽怕黏飞絮,轻衫压扑游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自己的无奈,仿佛在诉说着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无能为力。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如“暖香十里软莺声”,不仅描绘了春的美好,也间接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惆怅。
最后,诗句“梦随蝴蝶飘零后,尚依依花月关心”引发了对爱情与美好回忆的深思,结尾的“惆怅一株梨雪,明年甚处清明”更是将这种惆怅推向高潮,表现了对未来的迷茫与对过往的沧桑感慨。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与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美好记忆的追寻。诗人在春意盎然的背景中,内心却充满了惆怅与失落,展示了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与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一春不是不寻春”中的“春”指的是什么?
诗中“梦随蝴蝶飘零后”的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