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2:12: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2:12:21
法曲献仙音(题姜子野雪溪图)
梅失黄昏,雁惊白昼,脉脉斜飞云表。
絮不生萍,水疑浮玉,此景正宜舒啸。
记夜悄曾乘兴,何必见安道。系船好。
想前村未知甚处。吟思苦,谁游灞桥路杳。
清饮一瓢寒,又何妨分傍茶灶。
野屋萧萧,任楼中低唱人笑。
渐东风解冻,怕有桃花流到。
梅花在黄昏时分凋落,雁儿在白昼中惊飞,轻轻地斜飞在云端。
柳絮未曾在水面上生长,水面似乎浮动着玉石,这样的景致正适合我高歌。
记得那夜的宁静,曾因兴致而出游,何必再见到安道呢?系好船只也不错。
想必前村的情况我还不知道。吟诵时思绪苦闷,谁能在灞桥游玩呢?
清饮一瓢寒水,又何妨在茶灶旁共享温暖?
野外的小屋孤寂,任凭楼中低吟的人笑声传来。
渐渐的,东风解冻,怕是会有桃花随风飘落。
作者介绍: 张炎(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以词闻名,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常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张炎游历时,以雪溪图为题材,描绘了冬季的景象,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思索,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知的渴望。
这首诗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冬末春初的自然景象,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开头以“梅失黄昏,雁惊白昼”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变化,体现了生命的无常。诗人通过对景的描绘,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和对自由的渴望。接下来,诗人回忆起宁静的夜晚,表现了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期待。最后,随着季节的变化,诗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展现了希望与生机。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哲理。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采用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思考,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思索。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梅失黄昏”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失落 B. 欢愉 C. 无奈
“渐东风解冻”中的“解冻”指的是什么?
A. 冬天结束 B. 夏天到来 C. 秋天来临
诗人对前村的想法是什么?
A. 希望去探访 B. 无所谓 C. 恨之入骨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