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14: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14:33
原文展示:
茫茫月色如溪沙,万里不有纤云遮。今年寒气争春来,雪大如掌随惊雷。临川城中三月雨,城东大丘汩为渚。天地惨惨无开时,常恐蛰死和与羲。此时谓月水中没,溺入蛙肠那复出。岂知今夜月光圆,照彻万物无遗偏。人间有人司重轻,安得知汝有时明?
白话文翻译:
月光茫茫如同溪边的沙,万里长空没有一丝云彩遮挡。今年的寒气异常强烈,春天来临之际,大雪纷飞如同手掌大小,伴随着惊雷。临川城中的三月,雨水连绵,城东的大丘陵变成了水渚。天地间一片昏暗,没有一丝光明,常常担心蛰伏的生物和羲和(太阳神)会因此死去。这时人们说月亮沉入了水中,一旦陷入蛙的肠中就无法再出现。谁知道今夜的月光如此圆满,照亮了万物,没有任何遗漏。人间有权力掌握轻重的人,怎能知道你(月亮)有时也会明亮?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号南丰先生,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这首诗创作于辛亥年(1071年)的三月十五日,正值春天,但天气异常寒冷,大雪纷飞,与通常的春天气候形成鲜明对比。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感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隐喻。通过描绘异常的天气和月亮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月色为引子,通过对比异常的春寒和月光的圆满,展现了自然界的奇异变化和作者的深沉感慨。诗中“茫茫月色如溪沙”一句,以溪沙比喻月色,形象生动,而“万里不有纤云遮”则强调了月光的纯净和广阔。后文通过“雪大如掌随惊雷”等句,描绘了春寒的异常,形成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结尾的“岂知今夜月光圆,照彻万物无遗偏”则突出了月光的圆满和普照,与前文的昏暗形成对比,寓意着希望和光明。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异常的春寒和月光的圆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社会现实的隐喻。诗中通过对月光的描绘,寓意着希望和光明,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权力的质疑。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茫茫月色如溪沙”一句,用什么来比喻月色? A. 溪沙 B. 云彩 C. 雪花 D. 水波
诗中提到的“雪大如掌随惊雷”形容了什么? A. 春天的温暖 B. 春天的寒冷 C. 夏天的炎热 D. 秋天的凉爽
诗中“岂知今夜月光圆”一句,表达了什么? A. 月亮的缺失 B. 月亮的圆满 C. 月亮的昏暗 D. 月亮的移动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