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9:39: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39:08
山鹧鸪,朝朝暮暮啼复啼,啼时露白风凄凄。
黄茅冈头秋日晚,苦竹岭下寒月低。
畬田有粟何不啄,石楠有枝何不栖。
迢迢不缓复不急,楼上舟中声暗入。
梦乡迁客展转卧,抱儿寡妇彷徨立。
山鹧鸪,尔本此乡鸟,生不辞巢不别群,
何苦声声啼到晓。啼到晓,唯能愁北人,
南人惯闻如不闻。
山中的鹧鸪,天天都在鸣叫,早晨和傍晚不停地啼叫,啼叫时露水晶莹,微风萧瑟。
黄茅冈的秋日黄昏,苦竹岭下寒冷的月光低垂。
田地里有谷物,为什么不去觅食?石楠树上有枝,为什么不去栖息?
声音悠远而不急促,传入楼上船中的耳畔。
梦乡中的游子辗转难眠,抱着孩子的寡妇在彷徨中站立。
山中的鹧鸪,你本是这个地方的鸟,生来就不离巢不分群,
何苦一声又一声啼到天亮?啼到天亮,唯有北方人感到愁苦,
南方人习惯听到声音,仿佛没有听见一般。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以语言通俗、内容丰富、情感真挚著称,尤其在乐府诗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山鹧鸪》作于白居易晚年,正值他在政治上失意,心情颓废之时。通过山鹧鸪的鸣叫,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对游子和寡妇的同情。
《山鹧鸪》通过对鹧鸪鸣叫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忧伤。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与人类情感相互交织,鹧鸪的啼叫不仅是自然的声音,更是反映了人们心中的忧愁。作者善于通过细腻的观察,将外界的景色与内心的感受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强烈的共鸣。
诗的开头,鹧鸪的鸣叫声清晰而悲凉,紧接着描绘了秋天的黄昏景色,黄茅冈和寒月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接着,诗人以“畬田有粟何不啄”一问引出对生活的思考,表达了对身边事物的不满与困惑。最后,诗人通过“山鹧鸪,尔本此乡鸟”一句,反思了自己与鹧鸪的关系,感叹其命运的无奈,突显了诗人的孤独与愁苦。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生活的困惑,以及对游子与寡妇的同情。通过鹧鸪的鸣叫,折射出人生的孤独与无奈,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愁苦。
“山鹧鸪”指什么?
诗中提到的“黄茅冈”代表什么季节?
作者通过鹧鸪的鸣叫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