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34: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34:07
秦中吟十首。立碑
勋德既下衰,文章亦陵夷。
但见山中石,立作路旁碑。
铭勋悉太公,叙德皆仲尼。
复以多为贵,千言直万赀。
为文彼何人,想见下笔时。
但欲愚者悦,不思贤者嗤。
岂独贤者嗤,仍传后代疑。
古石苍苔字,安知是愧词。
我闻望江县,麹令抚茕嫠。
在官有仁政,名不闻京师。
身殁欲归葬,百姓遮路岐。
攀辕不得归,留葬此江湄。
至今道其名,男女涕皆垂。
无人立碑碣,唯有邑人知。
这首诗表达了对过去辉煌的勋德和文章的衰退的感慨。只看到山中的石头,立作路旁的碑。碑文铭刻着太公的功绩,记录着孔子的德行。而如今,文字的数量被视为珍贵,千言万语也值万金。写文章的那个人是谁,想必在他下笔时也曾思索。但他只想取悦愚笨的人,却不在意贤者的嘲笑。岂止是贤者的嘲笑,后代的人也会产生疑问。那些古老的石碑,字迹上长满青苔,谁又知道这是羞愧的话呢?我听说望江县,麹令抚养孤寡的妇女。在任时施行仁政,名声却未能传到京城。身亡后想要归葬,百姓却在路口拦阻。无奈之下无法归葬,只能留在江边。至今提起他的名字,男女都流下泪水。无人为他立碑,只有当地人知道他的事迹。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著称,代表作品包括《赋得古原草送别》、《长恨歌》等。白居易在政治上也有较大影响,曾任多种官职。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白居易晚年,正值他对当时社会的反思与批判。诗中提到的地方和人物,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仁德之士的无视与遗忘,以及对历史的遗忘与对文化的无知。
白居易的《立碑》通过对历史人物和自身经历的反思,深刻揭示了社会对功德的漠视和文学的衰退。诗的开头便以“勋德既下衰”引入,表达了对过去荣光的追忆和对现实状况的失望。在对碑文的描写中,诗人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变化,也揭示了历史记忆的脆弱。铭刻的内容虽是伟人的功绩,但在现实中却无人知晓,显示出文化传承的艰辛与无奈。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通过对比,强调了“愚者”和“贤者”的对立,指出如今的文学创作只为取悦愚笨之辈,而忽视了真正的智慧和深刻的思想。这样的现象不仅使当时的社会失去了对贤者的尊重,也让后代对此产生质疑,形成一种对历史的遗忘感。
最后,诗人通过描绘望江县的故事,展现出对仁德之士的怀念与惋惜。麹令虽施仁政,名声却未能传至京师,身后无人立碑,只有邑人记得他。这种悲凉的情感在诗的末尾达到了高潮,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应有的尊重与追忆的缺失,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冷漠与无情。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回忆与现实的对照,揭示了社会对功德与智慧的忽视,表达了对仁德之士的怀念与对文化传承的思考。诗人在感慨中流露出对历史的忧虑,对未来的无奈,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白居易在诗中提到的仁德之士是谁?
诗中提到“古石苍苔字”,这是在表达什么?
诗中“攀辕不得归”是什么意思?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