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9:10: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9:10:30
赋月华临静夜
作者: 姚合 〔唐代〕
长空埃壒灭,皎皎月华临。
色正秋将半,光鲜夜自深。
九霄晴更彻,四野气难侵。
静照遥山出,孤明列宿沉。
高人应不寐,惊鹊复何心。
漏尽东方晓,佳期何处寻。
整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秋夜,天空中尘埃消散,明亮的月光洒满大地。此时正值秋季,夜色愈发深邃。九天之上晴空万里,四周的寒气也难以侵袭。明亮的月光照耀着远处的山峦,孤独的星星在夜空中沉沉地闪烁。高洁的人应当难以入睡,惊动了栖息在树上的喜鹊,心中又在思念什么呢?时光悄然流逝,东方的晨曦即将来临,自己心中那美好的期盼又该在哪里寻找呢?
在唐代诗词中,月亮常常被用作抒发情感的意象,象征着思乡、思念等情感。诗中提及的“高人”可能指代那些志向高远的人,表达了一种孤独的情怀。
作者介绍:姚合,字景平,唐代诗人,生于公元约800年,卒年不详。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善于写景抒情,尤其擅长表现夜景与月色。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盛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诗人通过描绘夜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理想的追求。
《赋月华临静夜》是一首描写秋夜的诗,诗中通过月光、星辰与秋色的描绘,展现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诗的开篇便以“长空埃壒灭”入手,突出了天空的清澈与宁静,紧接着“皎皎月华临”,把月亮的明亮形象呈现出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色正秋将半,光鲜夜自深”,此句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进一步营造了夜晚的深邃感。诗人似乎在感慨时间的流逝,秋天即将过去,而夜晚的宁静却让人沉醉。
接下来的“九霄晴更彻,四野气难侵”描绘了更为宽广的天空,诗人以“九霄”表示天空的高远和辽阔,体现了他内心的豁达与超然。整首诗通过“静照遥山出,孤明列宿沉”的意象,展现了夜晚的静谧与美丽,诗人在此时的静谧中,感受到了一种孤独的思考。
最后几句“高人应不寐,惊鹊复何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与思虑。时间的流逝与“佳期何处寻”则更是点明了人对美好时光的渴望与追寻,成为整首诗的情感高潮。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词测试:
诗中“长空埃壒灭”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高人应不寐”中的“高人”指的是?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