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浣溪沙(赵景山席上用偶赋溪台和韵)》

时间: 2025-05-07 09:05:15

诗句

台倚崩崖玉灭瘢。

青山却作捧心颦。

远林烟火几家村。

引入沧浪鱼得计,展成寥阔鹤能言。

几时高处见层轩。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05:15

原文展示:

浣溪沙(赵景山席上用偶赋溪台和韵)

台倚崩崖玉灭瘢。
青山却作捧心颦。
远林烟火几家村。
引入沧浪鱼得计,
展成寥阔鹤能言。
几时高处见层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丽的自然景象:台子依靠着崩塌的悬崖,像玉石般光滑,留下伤痕;青山就像捧着心事的脸庞,隐隐皱眉;远处的树林和村庄烟火缭绕,似乎只有几家人家。引来沧浪水中的鱼儿,得意而游;展开翅膀的鹤在宽阔的地方,似乎在说话。什么时候才能在高处看到那层层的轩阁呢?

注释:

  • :依靠。
  • 崩崖:崩塌的悬崖。
  • 灭瘢:光滑得没有伤痕。
  • 捧心颦:像是捧着心事而愁眉苦脸。
  • 沧浪:指大水,或特指沧浪江。
  • 得计:得意,得志。
  • 鹤能言:鹤似乎会说话。

典故解析:

“沧浪”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指代大江大河,象征着广阔浩渺的水域。鹤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长寿和高洁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及抗金将领。他的词作具有豪放、清新之风,常表达个人情感与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辛弃疾晚年,正值南宋国力衰弱,诗人情感复杂,既有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也有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浣溪沙》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诗中的自然意象生动且富有层次,崩崖、青山、远林、烟火都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人间的温馨。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愁与思考,这种情感与壮阔的自然背景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几时高处见层轩”,更是透露出对未来的期盼与不安。这种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使得整首诗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广泛的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台倚崩崖玉灭瘢:描述台子依靠在崩塌的山崖上,表面光滑如玉,暗示着一种凋零之美。
    2. 青山却作捧心颦:青山如同捧着心事的女子,显示出愁苦的情感。
    3. 远林烟火几家村:远方的树林中隐隐可见几家人家,营造出一种温馨的乡村氛围。
    4. 引入沧浪鱼得计:鱼儿在水中畅游,象征着生活的自在与欢愉。
    5. 展成寥阔鹤能言:展翅的鹤在宽阔的空间中,仿佛在诉说着什么,体现了诗人的思绪。
    6. 几时高处见层轩:表达了对未来和希望的渴望。
  • 修辞手法: 本诗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青山却作捧心颦”运用了拟人手法,使青山赋予了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未来的思考。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暗含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 崩崖:象征着自然的无情与变幻。
  • 青山:象征着永恒与坚韧,亦有忧伤之意。
  • 烟火:代表了人间的温暖与生活的气息。
  • 沧浪: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象征着自由、长寿与追求理想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青山却作捧心颦”中的“捧心”指的是什么?

    • A. 轻松的心情
    • B. 忧愁的心情
    • C. 快乐的心情
  2. “几时高处见层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绝望
    • B. 期盼
    • C. 满足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辛弃疾的作品相比,李清照的词更偏向于细腻的情感表达,而辛弃疾则更关注壮阔的自然与人生的哲理。这种风格上的差异,呈现出宋词的丰富多彩。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诗词全集》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

相关查询

一斛珠 于飞乐 千秋岁 梁州令 渔家傲 黄溪夜泊 恨春迟 玉楼春 渔家傲 玉楼春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跃跃纸上 五谷丰熟 攴字旁的字 门铃 包含羡的词语有哪些 心正气和 修慝 降邪从正 斗字旁的字 旌旝 黑字旁的字 妇女联合会 矿物 包含威的成语 飞鸟依人 卝字旁的字 口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