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览景仁君实议乐以诗戏呈景》

时间: 2025-05-02 12:50:13

诗句

少年议乐至颠华,作得文章载满车。

律合凤鸣犹是末,尺非天降岂无差。

劳心未免为诗刺,聚讼须防似礼家。

一曲银簧一杯酒,且于闲处避风沙。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50:13

原文展示:

少年议乐至颠华,作得文章载满车。
律合凤鸣犹是末,尺非天降岂无差。
劳心未免为诗刺,聚讼须防似礼家。
一曲银簧一杯酒,且于闲处避风沙。

白话文翻译:

年轻时讨论音乐达到巅峰,写下的文章满满一车。
律诗合乎凤鸣的美妙却仍是不够,尺子的标准非天上降下的,岂能没有误差。
用心劳作未免受到诗歌的讽刺,聚众争论时要小心像礼法家一样。
一曲银簧伴随一杯美酒,暂且在闲适的地方避开风沙。

注释:

  • 颠华:指音乐或文学的巅峰状态。
  • 载满车:形容文章多,内容丰富。
  • :指律诗中的平仄韵律。
  • 凤鸣:比喻美妙的音乐或诗歌。
  • :比喻标准或规范。
  • :指讽刺或攻讦。
  • 聚讼:聚集争论。
  • 礼家:指讲求礼法的人。

典故解析:

  • 凤鸣:古代常用凤凰鸣叫来比喻美好的事物,特别是音乐和诗歌。
  • 尺非天降:强调人定胜天,标准并非天生定下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维,字仲熙,北宋时期的诗人,作品以情感细腻见长,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当时文人对音乐和诗歌艺术的追求,以及对世俗争论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音乐和诗歌的讨论,展现了作者对艺术的热爱以及对形式与内容的深刻思考。首句“少年议乐至颠华”表达了年轻时对音乐的狂热追求,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作者意识到这些追求并不一定能带来真正的艺术成就。接下来的“律合凤鸣犹是末”则是对律诗的自省,尽管形式上完美,但并未达到艺术的巅峰。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引发出对创作标准的思考,“尺非天降岂无差”,说明艺术创作中难免会有偏差,体现了对艺术不完美的宽容。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了个人的生活态度,“劳心未免为诗刺”,暗示了创作的艰辛与社会的压力,但作者选择“且于闲处避风沙”,显示出一种对生活的豁达和对艺术的追求。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仅是对音乐和诗歌的讨论,更是对人生和艺术的深刻反思,体现了作者对世态的洞察与自我修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少年议乐至颠华:年轻时对音乐的讨论达到顶峰。
  2. 作得文章载满车:写下的作品多得可以装满一车。
  3. 律合凤鸣犹是末:尽管诗的韵律完美,却仍显得不够。
  4. 尺非天降岂无差:标准并非天生定下,创作难免有偏差。
  5. 劳心未免为诗刺:用心创作却常受到诗的讽刺。
  6. 聚讼须防似礼家:聚众争论时要小心,像讲求礼法的人一样。
  7. 一曲银簧一杯酒:一曲美妙的音乐配上一杯美酒。
  8. 且于闲处避风沙:暂时在安静的地方避开生活的风沙。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音乐比作“凤鸣”,强调其美妙。
  • 对仗:如“银簧”与“杯酒”,形成声音与饮品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艺术创作的追求与反思,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以及在世俗纷扰中寻求内心宁静的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少年:象征朝气蓬勃的追求。
  • :代表音乐艺术的追求。
  • 银簧:象征音乐的美妙。
  • :暗示生活的享受与放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颠华”意指: A. 顶峰状态
    B. 不成熟
    C. 失败

  2. “尺非天降”表达了什么? A. 标准不可靠
    B. 天生的标准
    C. 完美的作品

  3. 诗人对创作的态度是: A. 绝对追求完美
    B. 享受过程
    C. 不在乎结果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韩维与李白的作品均体现对酒与音乐的热爱,但韩维更注重内心的反思,而李白则表现出更加奔放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使回留别襄阳李司空 琴曲歌辞。乌夜啼引 法雄寺东楼 惜花 同韩侍御南溪夜赏 送远曲 送僧往 送韩侍御归山 寄令狐宾客 书怀寄元郎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聒的词语有哪些 鳥字旁的字 皮相之见 搜揽 四点底的字 咄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闲话休题,书归正传 麻字旁的字 节峻 兰艾难分 理正词直 倒八字的字 扒拉不开 革字旁的字 背义忘恩 嚼裹儿 鬼话连篇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