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50: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50:13
少年议乐至颠华,作得文章载满车。
律合凤鸣犹是末,尺非天降岂无差。
劳心未免为诗刺,聚讼须防似礼家。
一曲银簧一杯酒,且于闲处避风沙。
年轻时讨论音乐达到巅峰,写下的文章满满一车。
律诗合乎凤鸣的美妙却仍是不够,尺子的标准非天上降下的,岂能没有误差。
用心劳作未免受到诗歌的讽刺,聚众争论时要小心像礼法家一样。
一曲银簧伴随一杯美酒,暂且在闲适的地方避开风沙。
韩维,字仲熙,北宋时期的诗人,作品以情感细腻见长,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
此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当时文人对音乐和诗歌艺术的追求,以及对世俗争论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音乐和诗歌的讨论,展现了作者对艺术的热爱以及对形式与内容的深刻思考。首句“少年议乐至颠华”表达了年轻时对音乐的狂热追求,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作者意识到这些追求并不一定能带来真正的艺术成就。接下来的“律合凤鸣犹是末”则是对律诗的自省,尽管形式上完美,但并未达到艺术的巅峰。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引发出对创作标准的思考,“尺非天降岂无差”,说明艺术创作中难免会有偏差,体现了对艺术不完美的宽容。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了个人的生活态度,“劳心未免为诗刺”,暗示了创作的艰辛与社会的压力,但作者选择“且于闲处避风沙”,显示出一种对生活的豁达和对艺术的追求。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仅是对音乐和诗歌的讨论,更是对人生和艺术的深刻反思,体现了作者对世态的洞察与自我修养的追求。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艺术创作的追求与反思,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以及在世俗纷扰中寻求内心宁静的态度。
诗中提到的“颠华”意指:
A. 顶峰状态
B. 不成熟
C. 失败
“尺非天降”表达了什么?
A. 标准不可靠
B. 天生的标准
C. 完美的作品
诗人对创作的态度是:
A. 绝对追求完美
B. 享受过程
C. 不在乎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