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29: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29:23
兵外肢强,兵内体壮。
敛之尽归,岁以多饷。
东南舳舻,衔尾而上。
浮江浮淮,泝汴之湍。
汴湍不常,水衡不官。
惟虞溢毁,靡虞舟盘。
舟盘粮覆,粮孰为足。
大计之数,万百惟六。
帛币错货,三倍其谷。
曰主厥漕,王之荩臣。
日忧河涸,运借烦神。
以舫实土,约流束津。
百步之间,若牙与龈。
朝涨夕降,滞舸次鳞。
丞乞于朝,朝不即报。
下上经营,风并日曝。
其躬其勤,秉心有操。
士岂无禄,禄此则冒。
彼以荣佚,此以劬耗。
愿答其劬,锡命锡诰。
这首诗描绘了运河运输的艰辛与困境。外部的军队力量强大,而内部的士兵却体魄健壮。所有的物资都整齐归拢,岁月长河中,耗费日益增多。东南水路,船只相连,顺流而上;浮江、浮淮,逆流而上,汴河的湍流不常,水的测量并没有官府的监管。只要是担心水位的上涨和船只的损毁,船只的搭载和粮食的储备都显得捉襟见肘。大计的计算,万斤中只剩下六斤的余量,帛和货币的交换,竟然是粮食的三倍。作为漕运的主管,王的忠臣,日日为河流干涸而忧心,调度运送的事务常常令人烦恼。用船运输土壤,约定流量和过路费,百步之间的距离,如同牙齿与牙龈的关系,朝涨夕落,滞留的船只如同鱼鳞一样。丞相向朝廷请求,但早晨却没有得到回应。上下经营,风吹日晒,其身心都在操劳。士人难道没有俸禄吗?得到的俸禄却是冒险的代价。那些人追求荣华富贵,而这些人却付出了辛劳。希望能得到对辛劳的回报,赐予命令和恩典。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香林,晚号梅村,宋代著名诗人、政治家,曾任知州等职,以古诗见长,特别擅长描写河流、运输等题材。其作品风格清新,语言简练,情感真挚。
《力漕篇》写于宋代,当时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与政治的动荡,河流运输面临诸多困难。诗人在描绘河道运输的辛苦与不易,表达了对辛勤劳动者的同情与对统治者的期望,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和民众生计。
《力漕篇》是一首体现了宋代水运困境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运河运输的艰辛,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开篇以“兵外肢强,兵内体壮”引出,强调表面强大的军队与内部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国家的虚弱。接着,诗人通过对水流的描写,表现了运输的艰难与不确定性,给人以深刻印象。
在对粮食与金钱的对比中,诗人指出经济的压力与物资短缺,让人感受到生存的艰辛。尤其是“士岂无禄,禄此则冒”的句子,深入探讨了士人所承受的风险与压力,展现了他们在荣华与艰辛之间的两难。最后,诗人以“愿答其劬,锡命锡诰”作为结尾,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期望,希望能对辛苦劳作的人给予应有的回报与尊重。
全诗通过对运输艰辛的描写,表达了对劳动者辛勤付出的肯定与对统治者期望的关注,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困境与对未来的思考。
诗中提到“兵外肢强,兵内体壮”意指什么?
“愿答其劬,锡命锡诰”表达了什么情感?
与梅尧臣的《力漕篇》相对比,柳宗元的《江洲司马青衫泪》同样表现了对困境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两者都反映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但梅尧臣更侧重于社会经济的描绘,而柳宗元则更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