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27: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27:41
莫惊宠辱虚忧喜,
莫计恩雠浪苦辛。
黄帝孔丘无处问,
安知不是梦中身。
鹿疑郑相终难辨,
蝶化庄生讵可知。
假使如今不是梦,
能长于梦几多时。
不要因宠辱而虚惊忧虑,也不要因恩怨而徒劳苦辛。黄帝和孔丘也无处去问,如何知道自己不是梦中的形体呢?鹿和郑相之间的疑惑终究难以辨别,蝶与庄生的变化又怎能知晓?即便如今并非梦境,梦能维持多久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见长。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疑梦二首》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正值他对人生和现实的深刻思考之时,诗中反映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对梦境与现实之间关系的疑惑。
《疑梦二首》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与感悟。诗中提到“不要因宠辱而虚惊忧虑”,显示出一种超然的态度,白居易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后,逐渐明白了心态的重要性。接着,诗人通过“黄帝孔丘无处问”进一步揭示了人类对真相的渴望和无奈。在面对自己生存的真实与梦境的模糊时,诗人用“鹿疑郑相”和“蝶化庄生”的典故,深入探讨了认知的局限和人生的无常。这些典故不仅增添了诗的深度,也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哲理的思考。最后一句“能长于梦几多时”更是道出了人生短暂与梦境虚幻的辩证关系,给人以深思和启迪。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梦与现实为主题,探讨人生的意义与存在的虚幻。诗人通过对自身处境的反思,揭示了对荣辱、恩怨的淡然态度,表达了对真相的追寻及其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黄帝”和“孔丘”分别象征什么?
“鹿疑郑相”中,鹿和郑相的关系可以理解为:
诗中提到的“蝶化庄生”体现了什么哲理?
答案:1-B,2-B,3-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与苏轼的《赤壁赋》进行对比,二者都在探讨人生的无常与哲理,但白居易更偏向于内心的反思,而苏轼则更具历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