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伏日》

时间: 2025-05-02 19:03:32

诗句

屋山竹树带疏蝉,净扫风轩散发眠。

老子平生无长物,陶诗一卷枕屏边。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9:03:32

原文展示:

屋山竹树带疏蝉,净扫风轩散发眠。老子平生无长物,陶诗一卷枕屏边。

白话文翻译:

屋子前的山上,竹林中稀疏的蝉声鸣叫,清风拂动,散落在轩窗上,让我安然入睡。老子一生无所追求,只有一卷陶渊明的诗歌枕在身边。

注释:

  • 屋山:指屋前的山,可能是诗人居住的地方。
  • 竹树带疏蝉:竹林中稀疏的蝉声,表现出一种夏日的静谧。
  • 净扫:指清扫、整理,表示一种清爽的环境。
  • 风轩:指通风的窗户,表示诗人坐在窗边,享受自然的环境。
  • 老子:指老子,指道德经的作者,象征着追求无欲无求的生活。
  • 长物:指长久拥有的物品,暗示诗人对物质财富的淡泊。
  • 陶诗:指陶渊明的诗,陶渊明是中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以其清新恬淡的诗风著称。

典故解析:

  • 老子:老子是道家创始人,他的思想强调自然与无为,诗人提及老子,表现出对物质的超然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 陶渊明: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以其田园诗闻名,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诗人引用其诗,体现了对简单淡泊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宋代著名诗人,字廷振,号放翁,擅长诗文,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一个夏日的午后,诗人坐在自家的窗边,享受着清凉的微风与自然的宁静,反映了他对简单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伏日》是一首表现诗人淡泊宁静生活情怀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夏日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开篇描绘了山与竹林,清风拂过,蝉声阵阵,展现了夏日的生机与静谧。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了一种宁静的安眠,反映出他对生活的满足与享受。接着,诗人进一步表述自己一生追求的无物,强调了对物质的淡泊与对精神世界的珍视。他以陶渊明的诗作为陪伴,显得格外有意味,陶渊明的田园理想与诗人的心境相呼应,表现了对自然与简单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意境清新,构思巧妙,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感悟和追求,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屋山竹树带疏蝉: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夏日环境,竹林中稀疏的蝉声让人感受到自然的气息。
  2. 净扫风轩散发眠:表现出诗人在这样清新的环境中,感到舒适安宁,入睡的状态。
  3. 老子平生无长物:通过老子的思想,强调诗人对物质的淡泊,表达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4. 陶诗一卷枕屏边:最后提到陶渊明的诗,表明诗人内心追求的精神寄托。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屋山竹树”与“风轩散发”,展现出诗句的和谐美。
  • 意象:蝉声、竹树、清风等意象构成一幅夏日的自然画面,传达出诗人心中的宁静与淡泊。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强调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展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树:象征着坚韧与高洁,反映出诗人清高的品格。
  • 蝉声:代表着夏季的生命力,亦可象征自由与无拘束。
  • 陶诗:象征着田园生活的理想,体现诗人对自然与艺术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老子”主要象征什么? a) 物质财富
    b) 精神追求
    c) 战争与和平
    答案:b) 精神追求

  2. 诗中提到的“陶诗”指的是哪位诗人的作品? a) 李白
    b) 杜甫
    c) 陶渊明
    答案:c) 陶渊明

  3. 诗中“净扫风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忧虑
    b) 安宁
    c) 愤怒
    答案:b) 安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刘克庄的《伏日》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描绘自然景象,但刘克庄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淡泊,而王维则融入了更多的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刘克庄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陶渊明诗文集》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郡学锁宿 过大散寄子骏 嘉川道中寄周正孺 寄员文饶屯田 雪后寄影孺提刑 北园避热 余过兴州太守晁侯延之于东池晴碧亭且道其所 无为山寺 和子山春日雨中书事见寄 刘生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慑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负地矜才 少年老诚 瓜字旁的字 析辨诡辞 尢字旁的字 养安 围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瓦字旁的字 五马图 游寓 夕字旁的字 力所能任 小榻 克字旁的字 断壁残璋 归师勿掩,穷寇勿追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