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27:23
原文展示:
蒋君易学高无助,蔡子重来讲杏坛。
绛帆先生移席听,青衿学士堵墙观。
举扬霁月光风易,笺注先天太极难。
稳坐虎皮挥麈毛,岂知春雨客毡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蔡伟叔讲解《通书》的感慨。蒋君在易学方面的造诣虽高,却无法给予实质上的帮助,而蔡子(蔡伟叔)重回杏坛来讲解。这时,绛帆先生也移开座位来认真聆听,青衿学士则在墙边观看。诗中提到,能够轻松解读霁月和风的道理,但理解先天的太极则显得困难重重。作者稳坐于虎皮之上,挥舞着羽毛扇,怎会知道春雨中,客人在毡帐内的寒冷呢?
注释:
- 蒋君:指蒋子华,古代易学家。
- 蔡子:指蔡伟叔,讲解《通书》的学者。
- 杏坛:古代讲学的地方,杏树下的讲坛。
- 绛帆:可能是指某位学者,字面意为“红色的帆”。
- 青衿:青色的衣衫,多指读书人。
- 霁月:晴朗的月亮,象征清晰明朗的道理。
- 先天太极:道教哲学中的概念,指宇宙起源的状态。
- 虎皮:象征高贵或权威的座椅。
- 毡寒:指寒冷的环境,暗喻处境困苦。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梦阮,号听雨,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
-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创作于刘克庄对易学的研究以及对蔡伟叔教学的感慨时,反映了宋代士人对学问的重视和对师道的尊崇。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蔡伟叔的讲学为主线,通过描绘听众的反应与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学术的敬仰与思考。开头两句直接点出蒋君虽有高深的学识,但对他人帮助有限,反映出知识的传递并不总是顺畅。接着蔡伟叔作为讲者重回学坛,显示出他对教育的执着与热情。绛帆先生与青衿学士的反应,则映射出当时士人对知识的渴望与尊重。
诗中提到的“霁月光风易,笺注先天太极难”,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代表了看似简单的道理,后者则是深奥难解的哲学命题。这一对比不仅展现了学问的深邃,也反映出学习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
最后两句的“稳坐虎皮挥麈毛,岂知春雨客毡寒”,则是一种深刻的自省,表达了诗人虽然身处高位,享受优越的生活,但对他人艰辛的理解却显得薄弱。这种情感的对比与反思,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学术的赞美,更是对人情冷暖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蒋君易学高无助:蒋君在易学方面的造诣虽高,但对他人却无所帮助。
- 蔡子重来讲杏坛:蔡伟叔重新回到讲学的地方,继续传播知识。
- 绛帆先生移席听:绛帆先生主动移位,表明对讲学的重视。
- 青衿学士堵墙观:青衿学士在墙边观望,显示出对知识的渴求。
- 举扬霁月光风易:简单的道理容易理解。
- 笺注先天太极难:复杂的哲学思想则难以掌握。
- 稳坐虎皮挥麈毛:稳坐高位,享受荣华。
- 岂知春雨客毡寒:却不知他人处境的寒冷与困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学问比作“霁月”和“太极”,展现知识的复杂性。
- 对比:通过简单与复杂的对比,强调学习的艰难。
- 象征:虎皮象征权贵,毡帐代表困苦,形成鲜明的对立。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学术传承的重视,同时也揭示了上层社会对底层人群困境的漠视,倡导一种更为深刻的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杏坛:象征教育与学习的场所。
- 霁月:象征简单明了的道理。
- 太极:象征复杂深奥的哲学。
- 虎皮:象征地位和权力。
- 毡寒:象征底层生活的艰辛。
这些意象不仅具有文化内涵,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蒋君在易学方面有什么特点?
- A. 学识渊博,能帮助他人
- B. 学识渊博,但无能为力
- C. 无所不知,人人仰望
- D. 从不讲学
-
蔡子重来讲杏坛的意义是什么?
- A. 回归故乡
- B. 传承知识
- C. 追求名利
- D. 享受生活
-
诗中提到“霁月光风易”是指?
- A. 易懂的道理
- B. 复杂的哲学
- C. 自然现象
- D. 人生哲理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克庄与杜甫的诗作,都体现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与人情冷暖的关怀,但刘克庄更加强调知识与学术,而杜甫则侧重于民生与国家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了许多宋代诗词,包括刘克庄的作品。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探讨古代诗词的艺术特点与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