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八声甘州(送湖北招抚吴猎)》

时间: 2025-05-07 09:16:22

诗句

问紫岩去后汉公卿,不知几貂蝉。

谁能借留侯_,著祖生鞭。

依旧尘沙万里,河洛染腥_。

谁识道山客,衣钵曾传。

共记玉堂对策,欲先明大义,次第筹边。

况重湖八桂,袖手已多年。

望中原驱驰去也,拥十州、牙纛正翩翩。

春风早,看东南王气,飞绕星躔。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16:22

原文展示

八声甘州(送湖北招抚吴猎)
作者: 刘过 〔宋代〕

问紫岩去后汉公卿,不知几貂蝉。
谁能借留侯,著祖生鞭。
依旧尘沙万里,河洛染腥。
谁识道山客,衣钵曾传。
共记玉堂对策,欲先明大义,次第筹边。
况重湖八桂,袖手已多年。
望中原驱驰去也,拥十州牙纛正翩翩。
春风早,看东南王气,飞绕星躔。

白话文翻译

问你紫岩之后的汉朝公卿,谁知道有多少貂蝉在风华绝代。
谁能借来留侯的才智,像祖上那样策马前行。
依旧是万里尘沙,河洛之地染上了腥风血雨。
谁能认得那位道山的客人,衣钵曾经传承。
共同回忆玉堂的对策,想要先明确大义,然后筹划边防。
况且重湖八桂,袖手旁观已经多年。
远望中原,驱驰而去,手握十州的旗帜正翩翩起舞。
春风早已吹来,看看东南的王气,飞绕着星辰。

注释

  • 紫岩:指紫岩山,象征高洁之地。
  • 公卿:指官员,特别是高级官员。
  • 貂蝉:古代美人,寓意智慧与美丽。
  • 留侯:指留侯张良,象征谋略。
  • 衣钵:比喻传承的学问或道理。
  • 玉堂对策:指古代贤士的谋划。
  • 重湖八桂:指重湖地区的桂花,象征富饶与美好。
  • 东南王气:指东南地区的政治气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过,宋代词人,以其词风清新、意境高远著称。他的作品多表达对家国的关怀与对历史的思考,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

创作背景
《八声甘州》写于宋代,正值国家面临外敌威胁及内部动荡的时期,诗人以此词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希望,寄托了对英才的渴求与对未来的展望。

诗歌鉴赏

《八声甘州》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时代气息的词作。词中通过问询与回忆的方式,展示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对现状的思考。开头提到的“紫岩去后汉公卿”,引发读者对历史的追忆,透过对古人智慧与勇气的渴望,传递出一种对当下困局的无奈与期待。接着,诗人对国家的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到“河洛染腥”的惨状,暗示战争带来的破坏与民生的苦难。随着词句的深入,诗人引入了对未来的希望,强调“大义”的重要性,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最后,通过描绘春风与东南王气,诗人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向往,体现了他对国家与民族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问紫岩去后汉公卿,不知几貂蝉。
    提及紫岩,触发对古代公卿的思考,表达对历史英雄的怀念。

  2. 谁能借留侯,著祖生鞭。
    向留侯张良求助,渴望能借助其智慧与勇气。

  3. 依旧尘沙万里,河洛染腥。
    描述现实的严酷,暗示战乱与苦难。

  4. 谁识道山客,衣钵曾传。
    询问能否找到传承高尚道理的人。

  5. 共记玉堂对策,欲先明大义,次第筹边。
    追求明晰的大义,筹划国家边防的策略。

  6. 况重湖八桂,袖手已多年。
    表达对重湖地区的关注,感叹袖手旁观的无奈。

  7. 望中原驱驰去也,拥十州牙纛正翩翩。
    描绘对中原的渴望,表达对国家统一的期待。

  8. 春风早,看东南王气,飞绕星躔。
    以春风象征新生与希望,展望未来的光明。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春风”比喻希望和新生。
  • 对仗:如“欲先明大义,次第筹边”,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现了对历史的反思、对现状的忧虑、对未来的期望,体现出诗人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紫岩:象征高洁与理想。
  • 貂蝉:美丽与智慧的象征。
  • 河洛:代表家国的安危。
  • 春风:新生与希望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紫岩”是指什么?
    A. 一座山
    B. 一位历史人物
    C. 一种植物
    答案:A

  2. “留侯”指的是谁?
    A. 张良
    B. 诸葛亮
    C. 曹操
    答案:A

  3. 诗中提到的“东南王气”主要象征什么?
    A. 自然景观
    B. 政治气势
    C. 文化底蕴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
  •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怀。

诗词对比
刘过与陆游的作品均反映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但刘过更侧重于历史人物的智慧与现实的联系,而陆游则更多地表现个人的情感与理想的追求。两者在风格上互为补充,共同展现了宋代文人的情怀与责任感。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发展史》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水龙吟·汉江流入苍烟 水调歌头·一叶堕金井 水调歌头·云冻鸟飞灭 忆秦娥(七夕) 虞美人(七夕悼亡) 踏莎行 玉楼春 青山远(题王见几侍儿真) 玉团儿 诉衷情(中秋微雨,入夜开霁,吕履谦座上赋此)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耒字旁的字 欠字旁的字 移知 鹿场 点铁成金 醟肆 包含砭的词语有哪些 儿字旁的字 釆字旁的字 修文偃武 官逼民反 枯苗望雨 包含排的成语 卤字旁的字 从仕 悍然 聊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麈的词语有哪些 八拜为交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