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30: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30:03
送僧归庐山
作者: 赵嘏 〔唐代〕
禅栖忽忆五峰游,
去著方袍谢列侯。
经启楼台千叶曙,
锡含风雨一枝秋。
题诗片石侵云在,
洗钵香泉覆菊流。
却忆前年别师处,
马嘶残月虎溪头。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的怀念和对僧侣的告别之情。诗人突然想起在五峰游玩的情景,穿着僧袍,感激那些贵人对他的款待。早晨的光辉透过经文,照亮了千叶的楼台,秋风和雨水给予了他一枝秋的慰藉。他在片石上题诗,云彩缭绕,而洗净钵盂的香泉则流淌着菊花的幽香。回忆起前年与师父分别的情景,马蹄声在虎溪头的残月下回荡。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赵嘏(约 约742年-约 802年),字子华,唐代诗人,原籍山西,曾任职于朝廷。他的诗风格典雅,常以自然景物和人的情感相结合,表现出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送别一位和尚归庐山的情景,反映了他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也表达了对庐山的向往与怀念。在唐代,庐山是许多文人雅士的游览胜地,象征着高洁与隐逸的生活。
这首《送僧归庐山》在细腻的描绘中,展现了诗人对庐山的深厚情感和对僧侣的依依不舍之情。诗的前四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一种清新而宁静的禅意,五峰的游历不仅是对风景的欣赏,更是心灵的寄托。诗人以“千叶曙”描绘清晨的宁静,暗喻人生的希望与清新,寓意着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后面的“洗钵香泉覆菊流”,更是通过香泉与菊花的结合,展现出一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而最后两句则转入回忆,表现出诗人与师父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往昔的怀念。马嘶残月的意象中,流露出一种孤独与惆怅,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和人与人之间的离别之痛。整首诗在静谧与哀伤中交织,展现出一种禅宗的哲思,使人感受到自然之美与人生哲理的深刻结合。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以及对庐山的向往与怀念,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方袍”是指什么?
A. 文人袍子
B. 僧人的袍子
C. 官员的袍子
D. 农民的袍子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洗钵香泉”象征着__与__。
判断题:诗中“马嘶残月虎溪头”表达的是快乐的情感。
A. 正确
B. 错误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