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20: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20:11
赠天卿寺神亮上人(师不下寺已五年)
五看春尽此江濆,
花自飘零日自曛。
空有慈悲随物念,
已无踪迹在人群。
迎秋日色檐前见,
入夜钟声竹外闻。
笑指白莲心自得,
世间烦恼是浮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尽头,江水与花瓣随风飘落,日头渐渐西沉。虽然心中怀有慈悲之念,但在喧嚣的人群中已难寻踪影。秋天的阳光在屋檐前洒下,夜晚的钟声在竹林外回响。诗人微笑着指向白莲,心中自得其乐,而世间的烦恼如同浮云般不值一提。
赵嘏(约 903—960),字子厚,号澄江,唐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寓情于景,富有哲理。
该诗是赵嘏在天卿寺写给神亮上人的,反映了他五年不下寺的感悟。诗人在寺中静修,思考人生与烦恼,借景抒发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这首诗通过春秋的变换,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和自我内心的深刻思考。开篇的“春尽”意指时光的流逝,花瓣随风飘落,象征着生命的无常。随后的“慈悲随物念”,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观察与思考,虽然心中怀有善意,但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却难以找到真实的自我。
在转向秋天的描绘时,诗人用“迎秋日色”渲染了一种宁静与淡泊,夜晚的钟声则增添了几分幽静的气氛,似乎在提醒人们反思内心的烦恼。而最后两句,借白莲象征内心的清净与自得,强调了面对生活的烦恼,保持一份超然的态度。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流畅,情感深厚而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淡泊明志、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整首诗围绕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宁静展开,表达了诗人在面对世俗烦恼时所持的超然态度,强调内心的清净与自得,具有深刻的哲理思考。
诗中提到的“花自飘零”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世间烦恼是浮云”中的“浮云”用来比喻什么?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表达内心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