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21: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21:16
平戎(时谏官谕北虏未回,天德军帅请修城备之)
边声一夜殷秋鼙,
牙帐连烽拥万蹄。
武帝未能忘塞北,
董生才足使胶西。
冰横晓渡胡兵合,
雪满穷沙汉骑迷。
自古平戎有良策,
将军不用倚云梯。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秋冬之际的紧张氛围。作者提到一夜之间,战鼓声如秋天的雨点般频繁,军营中的烽火连绵不绝,马蹄声如潮水般涌来。诗中提到汉武帝虽然已经离开了北方,但对塞北之地的忧虑依然存在。董生(董仲舒)才智过人,能够提出应对之策。诗的后半部分描述了冰封的河面上,敌军聚集,雪覆盖了沙地,汉军迷失方向。最后,作者强调,自古以来,要想平定边疆,必须有良策,而将军不能仅依赖云梯这种简单的防御设施。
赵嘏(约公元 665 年-约 731 年),字允恭,唐代诗人,曾任谏官,有“唐诗四大家”之称。他的诗风清新、婉约,常以边塞为题材,表达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
本诗写于唐代,正值国家面临外敌威胁之际。北方的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侵扰,促使军事将领和文人都在思考如何维护国家安全、巩固边防。赵嘏在此背景下创作此诗,体现了对国家的忧虑与对军事对策的思考。
《平戎》是一首具有强烈军事气息的边塞诗,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深刻关注和思考。首联通过“边声一夜殷秋鼙”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紧迫感,仿佛可以听到战鼓的回响,让人感受到北方边塞的寒冷与战事的紧张。而“牙帐连烽拥万蹄”则进一步加强了这一气氛,描绘了大规模军事集结的景象,令人心生不安。
接下来的两联提到历史人物,赵嘏提及汉武帝和董生,暗示历史经验的重要性。武帝未能忘却的塞北之忧,体现了历史对当今政治的影响,而董生的才智则强调了智谋在军事中的重要性。这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增强了诗的厚度。
最后两句则总结了全诗的主题,强调打击敌人需要有良策,而不能仅仅依赖于城墙和云梯。此时,诗人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也传达出对士兵与将领的期望,激励他们要有智慧和策略。
总体来说,这首诗在描绘边塞风光的同时,深入探讨了战争的策略与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感和对于国家前途的深切关怀。
全诗旨在强调军事策略的重要性,借古讽今,呼唤将领们在面对敌人时不仅要有力量,还要有智慧和策略。诗中流露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将领的期待,表现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边塞诗中常常融入历史人物与事件,反映了对历史的尊重与借鉴,同时也表达了对当下局势的关注。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诗人将战争的严酷与自然的冷峻相结合,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了读者的感受。
该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A. 自然风光
B. 战争与策略
C. 个人情感
“武帝未能忘塞北”中的“武帝”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汉宣帝
B. 汉武帝
C. 汉光武帝
诗中提到的“董生”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董仲舒
B. 董卓
C. 董子
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相比,赵嘏的《平戎》更注重于军事策略和历史感,而李白的作品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自然风光的结合。两者在题材和情感基调上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了唐诗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