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早春陪崔中丞同泛浣花谿宴》

时间: 2025-05-02 03:01:30

诗句

旌节临谿口,寒郊陡觉暄。

红亭移酒席,画舸逗江村。

云带歌声飏,风飘舞袖翻。

花间催秉烛,川上欲黄昏。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01:30

原文展示:

早春陪崔中丞同泛浣花谿宴
岑参 〔唐代〕

旌节临谿口,寒郊陡觉暄。
红亭移酒席,画舸逗江村。
云带歌声飏,风飘舞袖翻。
花间催秉烛,川上欲黄昏。

白话文翻译:

在溪口,旗帜迎风飘扬,寒冷的郊外突然感到温暖。
红色的亭子里搬动酒席,画舫在江边逗留。
云彩飘动间,歌声随风而来,舞袖在风中翩翩起舞。
花丛中催促着点燃蜡烛,河岸上似乎已将黄昏降临。

注释:

  • 旌节:指旗帜,古时用于军队或迎宾。
  • 谿口:溪流的出入口。
  • :温暖,指气温回升。
  • 红亭:红色的亭子,指宴会的场所。
  • 画舸:装饰华美的船只。
  • 云带:云彩随风飘荡。
  • :飘扬、飘散。
  • 秉烛:点燃蜡烛,象征夜晚的到来。
  • 欲黄昏:即将黄昏,表示时间的流逝。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通过描绘早春的暖意与宴饮场景,展现了唐代文人雅集的生活情趣,体现出当时社会对于诗酒文化的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岑参(约715年-770年),字子云,号青门,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生于河西走廊,因其在边塞生活多年,作品多反映边疆风光与军旅生涯。岑参的诗风豪放,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和生动的自然描写,善于表现壮丽的边疆风景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诗作成于早春时节,作者陪同崔中丞泛舟游玩,意在描绘春日的温暖气息与友人相聚的欢愉,反映了诗人对友谊、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早春陪崔中丞同泛浣花谿宴》通过清新自然的景象描绘,展现了早春的盎然生机和宴饮的欢愉。首联“旌节临谿口,寒郊陡觉暄”开篇便以动静结合的方式,描绘出寒冷的春天逐渐被温暖所替代,旌旗在溪边迎风飘扬,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接下来的“红亭移酒席,画舸逗江村”,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宴会的热闹与惬意,红亭和画舸的结合,营造出一种文人雅集的氛围。

“云带歌声飏,风飘舞袖翻”两句,运用了动态的描写,描绘了悠扬的歌声随着风飘荡,舞动的袖子在春风中翩翩起舞,表露出一幅欢乐的春日图景。在最后两句中,“花间催秉烛,川上欲黄昏”则通过对时间流逝的暗示,表达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感慨。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生活的积极态度,给读者带来了温暖与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旌节临谿口:描绘了溪口的景象,旗帜迎风,显得活力十足。
  2. 寒郊陡觉暄:寒冷的郊外突然感受到温暖,暗示春天的到来。
  3. 红亭移酒席:红色的亭子里,酒席被搬动,营造出欢愉的宴饮场面。
  4. 画舸逗江村:华丽的船只在江边嬉戏,描绘了春日的闲适。
  5. 云带歌声飏:云彩伴随歌声飘荡,渲染出欢乐的氛围。
  6. 风飘舞袖翻:舞袖在风中翻飞,表现出轻快、愉悦的意境。
  7. 花间催秉烛:花丛中催促点燃蜡烛,暗示夜晚的来临。
  8. 川上欲黄昏:河岸上似乎已将黄昏降临,传达时间流逝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人情相结合,形成生动的画面。
  • 拟人:云带歌声、风飘舞袖,使自然元素具有人性化的表现。
  • 对仗:如“红亭移酒席,画舸逗江村”,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早春的美好景象和友人相聚的欢愉,表达了对生活的热情,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友谊的珍视。情感基调轻快、愉悦,传达出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旌节:象征着荣耀与庆祝。
  • 红亭:寓意欢乐与温暖的聚会。
  • 画舸:代表着享受与奢华的生活。
  • 云、风、花:自然的元素,象征着春天的生命力与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红亭”指的是什么?

    • A) 红色的亭子
    • B) 红色的船
    • C) 红色的花
  2. “花间催秉烛”中的“秉烛”意思是什么?

    • A) 点蜡烛
    • B) 点烟火
    • C) 点灯笼
  3. 本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冬天的怀念
    • B) 对春天的赞美与友谊的珍视
    • C) 对战争的恐惧

答案:

  1. A) 红色的亭子
  2. A) 点蜡烛
  3. B) 对春天的赞美与友谊的珍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岑参王之涣的边塞诗:岑参注重描绘边疆的壮丽景色,情感豪放;而王之涣则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对人生与理想的追求。

粗略解读:

岑参的诗歌体现出个性化的风格,描绘自然的细腻与情感的深厚,而王之涣则更偏向于哲理性的思考与宽广的视野,两者都反映了唐代诗歌的繁荣与多样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岑参诗集》
  • 《唐诗鉴赏辞典》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雷塘 晓过石马冲 晚坐弘济寺 旅怀 春夜泊江口小饮 郊居杂兴二首 郊居杂兴二首 送觉空还五乳供憨公塔 读三国志 静坐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没有不散的筵席 龍字旁的字 包含豆的成语 付之一叹 共贯同条 生字旁的字 爆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止字旁的字 满城风雨 目字旁的字 旌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韭字旁的字 资籍 恉谊 束阨 月落乌啼 鱼贯而前 银匠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