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第一百九十九》

时间: 2025-04-23 17:25:02

诗句

南北逃世难,始闻蕃汉殊。

天下今一家,中原有驱除。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7:25:02

原文展示:

南北逃世难,始闻蕃汉殊。
天下今一家,中原有驱除。

白话文翻译:

南北之间逃避世事的艰难,才开始听说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不同。
如今天下归于一体,中原地区正在努力驱逐外敌。

注释:

  • 南北:指南方和北方,暗示国家的分裂与动荡。
  • 逃世难:逃避现实的困境与艰难。
  • 蕃汉:指外族(蕃)与汉族的不同。
  • 天下今一家:如今的天下已经是一个整体。
  • 中原:指中国的中心地区,象征着中华文明。
  • 驱除:驱赶外敌,恢复国家的安定与统一。

典故解析:

此诗提到了蕃汉的殊异,反映了宋代时期民族关系的复杂性。文天祥生活在南宋末年,国破家亡,面临外敌入侵,愈加感受到“天下一家”的重要性,表达了他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和对民族团结的呼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履善,号宋瑞,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在国家危难之际,坚决抵抗元朝的侵略,被誉为“忠臣”。其诗作以爱国情怀著称,风格豪放激昂。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宋朝灭亡的历史背景下,文天祥身处动荡不安的时代,感受到南北分裂与外族入侵的苦痛。他用诗歌表达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和对人民安宁的呼唤。

诗歌鉴赏:

本诗在表达情感上简练而深刻,开头的“南北逃世难”直接点出国家的困境,展现了文天祥深切的忧国忧民之情。接下来的“始闻蕃汉殊”,则反映了对民族关系的思考,提示了外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诗的后半部分转向积极的呼唤,强调了“天下今一家”的理想,传达了文天祥对国家统一的愿景和对未来的希望。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家国的深切关怀和对团结的渴望,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南北逃世难:表现了南北之间动荡不安的局势,民众不得不逃避现实。
    • 始闻蕃汉殊:开始意识到汉族与外族的区别,暗示对民族关系的思考。
    • 天下今一家:呼唤国家统一,强调大一统的理想。
    • 中原有驱除:提到中原地区的抵抗行动,表达对驱逐外敌的坚定信念。
  2. 修辞手法

    • 诗中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如“南北逃世难”与“天下今一家”,增强了语音的和谐感。
    • 通过“蕃汉殊”的对比,突显了民族关系的复杂性。
  3. 主题思想

    • 本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国家统一的渴望与呼唤,表达了对外敌入侵的愤慨,以及对民族团结的期待。

意象分析:

  • 南北:象征分裂与动荡。
  • 逃世:暗示民众的苦难与无奈。
  • 蕃汉:反映民族关系的紧张。
  • 天下一家:象征团结与和谐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南北”指的是哪个方向?

    • A) 东西
    • B) 南北
    • C) 上下
  2. “天下今一家”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 A) 国家分裂
    • B) 民族团结
    • C) 外敌入侵
  3. 文天祥生活在哪个朝代?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答案:

  1. B) 南北
  2. B) 民族团结
  3. B) 宋代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过零丁洋》:文天祥的另一首著名诗作,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 《登高》:王之涣的作品,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希望与期待。

诗词对比:

《春望》(杜甫):

  • 主题:对国家安危的忧虑。
  • 相似之处: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 不同之处:文天祥的作品更加直接地呼唤团结,杜甫则更多地描绘了个人的情感。

参考资料:

  • 《文天祥全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有感 寄方叔 涧上 仰和令制腊中三白 心迹 访约斋三绝 声声慢 岩桂 赠汤仲辉郊居 渔舍 叶仲修令其子携所作求诗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景泰蓝 活色生香 如是而已 狂率 風字旁的字 安分守常 示字旁的字 打脊 莹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餐松啖柏 魚字旁的字 门字框的字 几乎 栋朽榱崩 水字旁的字 鬼吒狼嚎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